临床脑膜炎奈瑟菌简介

2018-10-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脑膜炎奈瑟菌是奈瑟菌属的主要致病菌种之一,因形态成双球形,故原称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常在冬末春初季节发病最为流行。人类是其唯一的宿主,可定植在人类的鼻咽部粘膜上。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是成年人发病亦增多。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咖啡豆状,常成双排列,凹面相对。在脑脊液直接涂片中,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外。

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形成灰色、光滑、湿润、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为1~2rnm、不溶血的菌落。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湿润、有光泽、灰蓝色的似露滴状菌落。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如不及时转种,超过48h常死亡。自溶酶经60℃30min或甲醛液处理均可使之破坏。

生化反应

氧化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不分解煎糖、甘露醇和乳糖,触酶试验阳性,脲酶、吲哚、DNA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

鉴别要点

与淋病奈瑟茵的鉴别脑膜炎奈瑟菌分解麦芽糖,而淋病奈瑟菌则相反。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1.荚膜:荚膜可抵抗宿主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细菌对机体的侵袭力。

2.菌毛;菌毛可粘附至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3.内毒素: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病菌侵入机体繁殖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故出现皮肤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因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脑膜炎奈瑟菌存在于脑膜炎患者和携带者的鼻咽部,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感染者多为幼儿和青少年。感染后多数患者呈携带状态或隐性感染,少数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仅极少数发展成败血症,进而累及脑膜、脊髓膜,形成化服性脑脊髓膜炎。

本菌对青霉素、磺胶类、链霉素和金霉素敏感。产酶株引起感染应考虑用头抱曲松或头抱唾肝替代。

(来源:医学检验圈by华通医疗)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







































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
中国重点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ppq.com/nbzz/9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