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宝宝最易感染哪些流行病
2017-6-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春天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同时,细菌、病毒也随之活跃起来。而宝宝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所以一些疾病便容易在这个时节来袭和肆虐。那么,宝宝春天最容易遭遇哪些疾病呢?宝妈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接下来的内容各位粑粑麻麻们就要认真阅读喽!
春季宝宝多病原因●春天天气渐转暖,习惯了寒冷和厚衣服的宝宝身体一时来不及调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复苏之际花粉、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常一天内出现10℃以上的气温骤变,不注意保暖极易感冒;
●初春蔬菜品种相对较少,宝宝胃口也较差,容易缺乏营养,抵抗力下降;
●冬天时孩子不外出,家长到春天往往想带孩子到户外去。但如带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超市、餐馆,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密度极高,十分容易感染。
8种传染类疾病1、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玩具等亦可传播。患病后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症状,数小时后腮腺开始肿痛并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腮腺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治疗:无并发症的宝宝无需就医,只需在家中隔离护理,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若发现宝宝高热不退、呕吐频繁、头痛、精神痿糜、嗜睡,要警惕并发脑膜脑炎,医院诊治。
居家护理:
·宜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不要给宝宝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可加重疼痛。
·用冷毛巾挤干水后轻轻地贴在肿胀的部位袋,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2、百日咳百日咳初期,如同流感,流涕、喷嚏、低热、轻咳,病情未好转,病程长达2~3个月,期间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注:6个月以下的婴儿和成人一般不出现典型的鸡鸣。成年和青年以及未完全免疫的儿童,症状比较温和。)
潜伏期是3—21日,一般为7—10日,发病后可分为3期(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
治疗:在初咳期可用抗生素治疗,减轻症状,但在痉咳期则抗生素并不能缩短痉咳的病程。
居家护理:
·居室要安静,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避免受凉。
·少吃多餐,选择易于消化吸收。
·宝宝的衣服被子要常洗常换,必要时用紫外线消毒空气。
·不要随便给宝宝服用止咳药,不祛痰而强行止咳是很危险的。喂奶时若发生阵咳,等阵咳过后再喂,防止窒息。
3、幼儿急疹幼儿急疹是儿童早期的一种常见病,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都得过此病,本病特点是突发高烧,一般持续4天左右,然后全身出现粉红色斑点样皮疹。
幼儿急疹有两个阶段,在5—15天的潜伏期后,首先出现如下症状:1、体温达到39—40℃,但孩子状态良好。2、有时出现高热惊厥,但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咳嗽、颈部淋巴结肿胀、耳痛等症状。
发病后4天左右进入第二阶段,这时的症状有:1、体温迅速恢复正常。2、出现细小、清晰的粉红色斑点状皮疹,多分布在头部和躯干部,可持续4天左右。
治疗:高热时可以给解热剂,若高热持续不退,患儿头部可用冷湿敷,并用退热剂。
居家护理:
·高热对发疹是必需的,因此不建议退热过低,应多喝水,多休息;
·断奶宝宝患病期间的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4、风疹风疹的病状轻,可有流涕、轻咳、但流泪少见,常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高热少见,有些患儿甚至可无发热。由于出疹前的症状轻,家长往往在发现孩医院就诊。皮疹出现早,多在病后1-2天开始,在24小时内出齐,无分批出现现象。皮疹起始于耳后、颈部、继而胸背部,四肢少见。多为散在红色斑丘疹,偶见融合成片。皮疹须2-3天消退,不遗留色素沉着。总的病程约1周左右。医生检查时,口腔粘膜清洁光滑,无斑点。耳后的淋巴结常肿大。
治疗:无需特殊治疗,在体温较高时需要卧床休息及多喝水。少数患者可并发中耳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关节炎或心肌炎、脑炎及肝炎等,需及时送医。
居家护理:
·可根据宝宝的精神状态喂奶,如果以往喝牛奶的要多加点水,调得稀一点,吃饭的婴幼儿可吃稀饭或半流质饮食。
·如咽痛,可用温热盐水漱口,发高热而伴有头痛者可服解热剂。
5、流行性感冒从感染病毒到发生症状,潜伏期数小时到2天。绝大多数患儿发病突然,先是出现发冷、寒颤等症状,随后发烧,体温升高至摄氏39℃以上,持续3-5天,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倦、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症状。
治疗:在治疗上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例如初起流鼻涕、打喷嚏症状较重时,可以吃些治感冒的药;咳嗽、咳痰等症状较重时,可选用祛痰和止咳药物;出现高烧,可吃些退热药。
居家护理:
·注意多补充水分、多休息;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易消化,发病前期以清淡为主,通常可在一周内痊愈。
·若发现宝宝高热持续不退或热退后体温又上升,同时出现咳嗽、喘息、面色发白或青紫时,有并发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可能,要立即就医。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潜伏期一般为2~3天。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瘀点是流脑的主要症状。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伴有高热、拒食、烦躁、哭闹不安等;暴发型流脑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由于流脑临床类型较多,有些病人最初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容易引起重视,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发现有不明原因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流脑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主要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5岁以下婴幼儿因自身抵抗力差,所以病死率较高。
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类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当敏感。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可在1周后逐渐痊愈。
居家护理:
·饮食宜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服用磺胺药物的宝宝要多饮水。
·保证房内空气新鲜。
7、猩红热猩红热为A族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伴发心、肾、关节的损害。学龄及学龄前儿(4-7岁)多见,婴幼儿相对较少。本病冬春发病较多。
多数高热起病,体温可到39~40℃,伴头痛、咽痛,孩子精神偏弱,比普通感冒发热显得病情重。
发热当天或第二天即可出现皮疹,皮疹出现非常快,从耳后,颈部开始,1日内迅速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但皮疹较为特殊,呈”醉酒样“皮疹,即孩子全身皮肤潮红如饮过酒一样,但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疹子,所以家长常常没有发现孩子出疹。医生体检时发现皮肤潮红,手压皮肤潮红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这就是“猩红热”的皮疹。
治疗:一般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症状严重的宝宝可输液,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
居家护理:
·居室应注意阳光充足和空气新鲜,保持安静。
·生病的宝宝最好卧床休息,进食流质软食,多喝水。
·注意口腔卫生,每次饭后漱口。
·出疹期间,要加强皮肤护理,如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若宝宝因皮疹常感瘙痒,可涂抹药水以止痒。
8、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见于6月—5岁儿童,冬春季为高发季节。
典型麻疹可以分四期:
1.潜伏期约6—18天;
2.前趋期,一般为3—4天,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和周身乏力、病后第2—3天,于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可见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周有红晕,称麻疹黏膜斑,具诊断价值。但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部分麻疹患儿不具有麻疹黏膜斑;
3.出疹期:多于发热后的3—4天出疹,顺序为耳后、颈部、躯干、四肢,手足,波及全身;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皮肤有糠麸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
治疗:无并发症的麻疹患儿不必住院治疗,但因患儿在出疹的5天内传染力很强,必须严格隔离。若患儿高烧不退,咳嗽加重,呼吸急促,有可能并发了肺炎,如果在出疹过程中患儿声音嘶哑,喝水即呛咳,这是并发喉炎的前兆,这些并发症都要及时就医。
居家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给患儿保暖。
·在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这样可以使皮疹易于发透,又利于体内毒素的清除。
·给予易消化又营养丰富的食物,特别要注意维生素A的补充。
·发热有助于皮疹透发,所以出疹期高热不退可用小量的退热药,但体温不要降得太低,维持在38℃左右。
·在恢复期除少吃油腻的食品外,无需忌口,每天可用温开水将毛巾浸湿擦净鼻和眼睛。
3种过敏类疾病9、过敏性哮喘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可使用各种短效型支气管扩张剂,迅速控制病情。缓解期可给予免疫增强剂。
居家护理:
·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远离过敏原,尽量减少哮喘的发作。
10、过敏性结膜炎治疗: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并以保持眼部卫生为主。结膜充血明显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滴血管收缩剂,并发角膜炎时可加用皮质激素眼药,如果过敏原是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菌,需要采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治疗。
居家护理:
·切勿用热水清洗和反复揉搓眼部,
·还要减少日晒,少接触花丛。
11、过敏性皮炎治疗:可口服复合维生素B并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伴有明显痒痛者可用1%氢化考地松软膏及新霉素软膏。
居家护理:
·发病时,不要吃刺激性过强的食物,如生葱、辣椒、生蒜等。
·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多食蔬菜和水果。
2种其他类疾病12、上呼吸道感染治疗: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如高烧可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鼻塞症状重者可用滴鼻净滴鼻,每天2-3次,每次每鼻孔1-2滴;止咳祛痰的药物最好用中草药制剂,而少用中枢性镇咳药;常用的中草药制剂有小儿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等;除合并有细菌感染外,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
居家护理:
·房间内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适当温度、湿度。
·饮食要清淡,多吃一些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13、佝偻病佝偻病也称“软骨病”,是婴儿期较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占总佝偻病的95%以上,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喜哭闹、烦躁、晚上睡眠不安,易惊醒,常有"夜啼",出汗多等现象,尤其在刚入睡时,常常汗湿枕头。
治疗:应在小儿有早期症状时进行治疗。佝偻病治疗是较为复杂的,如果怀疑宝宝有佝偻病症状,必须就医,请医生根据小孩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给予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