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猪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措施上

202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姜海涛

■国家执业兽医师助理

■辽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

01

产房母猪及仔猪

产房仔猪主要的疾病有仔猪红痢、黄痢、白痢、轮状病毒性腹泻、仔猪球虫病等。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发生于产后的第3至第7天,直接原因是大肠杆菌感染,间接原因是环境温度低、母猪发生乳房炎、子宫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或采食量低导致的泌乳量减少。

          母猪管理

母猪进产房前,产房的地面、猪栏一定要彻底消毒,干燥至少一周才能进猪。进猪时母猪一定要全身清洁并消毒,特别是阴部和乳房。产房的温度要适宜,夏季产房温度高,将影响母猪的采食量,导致产奶量降低。冬天如果仔猪保温区的温度低,可降低仔猪的抵抗力,使腹泻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母猪产前后各一周采用大东海“应激康”预混剂兑水饮用,可有效降分娩应激和体力过度消耗。

仔猪管理

仔猪应尽早吃上初乳,即产后6小时内吃上足够的初乳,可获得大量的母源抗体,减少腹泻及其它疾病的发生。仔猪断尾、剪牙所用器械应严格消毒,减少通过伤口感染的机会,操作完后最好注射一针抗生素,可以防止链球菌等的感染。

药物预防

母猪产前产后各1周(或产前5天产后10天),每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g+阿莫西林-g,或泰乐菌素g+金霉素g,或支原净g+金霉素g,将明显降低母猪子宫炎、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泌乳量,提高哺乳仔猪的采食量,降低腹泻的发生率。

母猪产后静脉注射青霉素万单位,次日肌注万单位,可有效预防和母猪子宫炎、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如母猪已出现炎症或发烧,则静脉注射青霉素万单位,连用3天,视情况适当配合地塞米松及退烧药。

如仔猪黄白痢或病毒性腹泻,及时使用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抗生素是治疗或防止并发感染的基本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呋南类药物及增效磺胺对该病治疗效果好,可选用。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

另外,仔猪严重下痢或腹泻时,可进行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的配方为: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纳2.5克,葡萄糖粉20克,加饮用水毫升。

02

保育仔猪

此阶段是仔猪抵抗力最低的阶段,因为经过断奶、转群、换料以及高密度饲养的应激反应,仔猪的抵抗力明显降低;而且,仔猪断奶前后的母源抗体已经降低到最低,而接种疫苗的主动免疫应答尚未产生。通常为了保温,将猪舍的门窗关闭,限制了空气的流通,使空气中氨气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浓度大大提高,仔猪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因此保育仔猪阶段是最容易感染疾病的阶段,虽然有些疾病不在保育阶段发生,或发生很少,但大部分是在此阶段感染的。

保育阶段容易感染的疾病很多,如断奶后腹泻、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Ⅱ型链球菌性脑膜脑炎、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病、结肠螺旋体感染、回肠炎、猪痢疾、关节炎等,有时还会发生典型或非典型猪瘟。如果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过高,可能使得这一阶段疾病更加复杂。

一旦出现上述问题,保育舍仔猪很容易发生生长停滞,一般可使生长期延迟达3-7天,严重时有的猪可能变成僵猪,死亡率和淘汰率提高。保育阶段频繁接种疫苗,也可影响仔猪的生长。

          加强饲养管理

断奶时应该按体重将仔猪分开饲养,使同一栏内的仔猪保持相似的体重和采食量,否则容易出现均匀度差异过大,瘦弱仔猪抵抗力更低的现象。断奶仔猪的环境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8oC以上,特别是断奶后的第一周。环境温度提高,有利于提高仔猪的抵抗力,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要确保舍内空气质量,降低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机会。尽量降低保育猪的饲养密度,因为密度和生长速度成反比。创造舒适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仔猪的生产性能。仔猪断奶前后各一周采用大东海“应激康”预混剂兑水饮用,可有效降低断奶应激。

饲料

使用质量好的饲料,或添加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降低应激反应对仔猪的不良影响。尽量刺激仔猪的食欲,提高采食量。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将由霉菌毒素污染造成的免疫抑制降到最低。

药物预防

断奶后每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g+金霉素g,连用2周。可防止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等的感染,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如果断奶后的链球菌感染较严重,则可在以上配方的基础上每吨饲料添加阿莫西林g。

TBC

●沈阳禾丰年优秀客户“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主题年会圆满举行●视频-有了她小猪灌药就不难了●新品-益菌多●技术文章-新进仔猪突发病怎么办?关于仔猪圆环病毒病列的探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ppq.com/nbzz/12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