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家长们请注意
2021-12-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829/8162288.html
No.
天气逐渐转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在此,家长应做好预防,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种幼儿传染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这些疾病存在哪些症状?
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
一起来看!
什么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所致,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进展
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达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一般是通过粪——口水或呼吸道等,症状往往是发热、口腔痛、流口水以及不愿意吃东西等。”
注意隔离
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同时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向外界传播。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或直接接触患者抓破的水疱而感染。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可发生感染。因此在疾病流行期间,很可能发生学校和幼托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主要症状?得了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发病后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如何预防?
1.保持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养成良好习惯。家长要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定期消毒物品。奶瓶、奶嘴、餐具、玩具等使用前后要充分清洗、消毒。4.避免接触患儿。不与患病儿童玩耍和密切接触,二胎家庭,如一个孩子发病,要注意及时隔离观察。
5.接种疫苗。EV71疫苗可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6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可以接种。
如何处理?
如果家里小朋友得了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由于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大部分有重叠,导致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感染后的处理方式也相同。
1.放轻松,但也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