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2022-6-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著降低。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

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

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2、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磺胺药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10余种,根据肠道吸收程度和临床用途,分为三大类:

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

包括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性的感染治疗,比如败血症、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

②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

比如酞磺胺噻唑(PST)等,因为这类药能在肠道内保持较高的浓度,所以只要用于肠道的感染如肠炎

③外用磺胺药

包括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盐(SD-Ag)、甲磺灭脓(SML),这些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杂、眼科疾病等[4]。

3、磺胺类药的抗菌机理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6]。

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由于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机体的防御能力。

4、磺胺类药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原则

动物全身性的感染: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用于巴士杆菌病、乳腺炎、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败血症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动物肠道感染:磺胺琥珀先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

动物局部感染: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银。

动物尿路感染: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

球虫:磺胺噁喹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地索辛。

脑炎:磺胺嘧啶、

乳腺炎:磺胺二甲嘧啶[1]。

剂量原则:首次倍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以后维持量,症状消失后2到3天。

5、耐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抗药性,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丛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传播。当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

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交叉抗药性,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另一种磺胺药也无效。但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抗药现象。药物在动物体内的阶段有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故要保证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口服磺胺药主要在小肠吸收,血药浓度在4~6小时内达到高峰。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多数磺胺药能透入脑脊液中。药物吸收入血后有相当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后的磺胺药暂时失去抗菌作用,不能透入到脑脊液中,不被肝代谢,不被肾排泄。但结合比较疏松,时有小量释放,故不影响药效。长效磺胺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磺胺药还能透入脑膜积液和其他积液,以及通过胎盘进入胎循环,故孕妇用磺胺治疗应慎重[5]。磺胺药主要在肝内代谢,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部分经过乙酰化形成乙酰化磺胺而失效。磺胺乙酰化后,溶解度降低,特别在酸性尿中溶解度更小,易在尿中析出结晶,而损害肾脏。各种磺胺药的乙酰化程度不同,磺胺药(难吸收的除外)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以原型和乙酰化磺胺以及少量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从尿中排出。

6、磺胺药的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最常见为皮疹、药热。一般在用药后5~9天发生,特别多见于儿童。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因此当病人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过敏后,换用其他磺胺药是不安全的。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长效类磺胺药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停药数天血中仍有药物存在,故危险性很大[6]。

②肾脏损害

由于乙酰化磺胺溶解度低,尤其在尿液偏酸时,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痛、尿闭等症状。为预防此毒性反应的发生,可采取下述措施来预防:加服碳酸氢盐或柠檬酸盐使尿液碱化,增加排出物的溶解度;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也可降低排出物的浓度;老人和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③造血系统的影响

磺胺药能抑制骨髓白细胞形成,引起白细胞减少症。偶见粒细胞缺乏,停药后可恢复。长期应用磺胺药治疗应检查血象[3]。对先天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者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磺胺药可通过母体进入胎儿循环,与游离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核黄疸。对孕妇、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不宜使用。

④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反应

多由于磺胺达到足量所致。

小结

磺胺类药自发现以来就一直用于对抗细菌感染的疾病治疗,在抗生素药广泛应用的时代仍然的持续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磺胺类药的了解也将越来越深入,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虽然磺胺类要抗菌效果好,副作用也比较小,但是也要注意合理科学的使用磺胺药物,再好的药使用不当都会引起毒性反应,所以,用药前首先要对磺胺药有一定的了解,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保证充足的饮水,增加尿量,促进药物排出。

参考文献:

[1]专著:杨雨辉兽医药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专著:李乐药理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56

[3]专著:傅正恺磺胺药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3~5

[4]专著:连群磺胺类之临床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07

[5]期刊:刘传芳服用磺胺类药物应注意家庭医学杂志,,第7期5~7

[6]期刊:程怀孟磺胺类药物服用八项注意家庭医学第4期18~20

本文内容引自网页,若有侵权请联系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ppq.com/nbyf/13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