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路径
2017-9-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ICD编码G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感染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嗜睡、喂养困难、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呕吐、腹胀和腹泻等。
3.神经系统表现:易激惹、惊厥、前囟饱满、颅缝增宽、肌张力改变、昏迷等。
4.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浑浊,足月儿白细胞数32×/L(日龄1周)或10×/L(日龄1周),早产儿白细胞数29×/L,糖降低,蛋白增高。
5.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B超可协助诊断,并发现脑脓肿、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生素治疗:选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2.对症治疗: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
3.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稳和能量供给。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标准路径。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ICD编码G00.)。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PCT、CRP;
(3)血生化全套;
(4)血气分析;
(5)血培养及药敏;
(6)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
(7)胸片;
(8)头颅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头颅MRI;
(2)脑电图;
(3)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生素治疗:选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美罗培南、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根据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2.对症支持治疗:
(1)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为20mg/kg,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负荷量最大可达30mg/kg,12h后予维持量5mg/kg/d,一般用到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停药。
(2)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呋塞米。
(3)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能量供给。
(八)出院标准。
症状体征消失,至少连续2次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积水、脑室管膜炎、脑脓肿、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时应当及时退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路径。
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ICD编码G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8天
时间
住院第1-2天
住院第3-13天
住院第14-28天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初步确定诊断
□病情告知,必要时向家属告病重或病危通知,并签署病重或病危通知书
□抗感染、止惊、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观察患儿病情(体温波动、生命体征)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抗感染、止惊、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
□完成出院小结
□向家属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
重
要
医
嘱
长期医嘱:
□新生儿护理常规
□母乳或人工喂养
□抗生素治疗
□止惊、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PCT、CRP
□血生化全套
□血气分析
□血培养及药敏
□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
□头颅超声
□静脉营养(必要时)
□头颅MRI(必要时)
□有条件可考虑脑功能监测
长期医嘱:
□新生儿护理常规
□母乳或人工喂养
□抗生素治疗
□止惊、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PCT、CRP
□肝肾功能、电解质
□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
□血培养及药敏(必要时)
□静脉营养(必要时)
□头颅MRI(必要时)
□有条件可考虑脑功能监测
出院医嘱:
□通知出院
主要护理
工作
□入院宣教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生命体征
□监测出入液体量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出入液体量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