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德州家长注意这种疫情今年形势严峻

2017-7-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德州的家长们注意啦!

小编从从市疾控中心获悉,据专家研判,今年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较前几年同期或增长幅度较大。为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尤其是广大家长,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专家提醒,每年的5月到9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也就是说,手足口病马山开始进入高发期,而且今年形势严峻!广大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要加强预防。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等物品而传播,以5岁以下儿童最为多发。手足口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手心、脚心、膝盖、臀部、口腔粘膜等部位出现小疱疹,食欲减退,精神差,睡眠不佳,手脚抖动,易惊等。

“发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获得最佳治疗时机。”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俊琳表示,多数患儿无并发症,通过抗病毒、降温等对症治疗预后良好,疱疹在3至4天后可自行消退,也不会留疤痕,一周左右即可痊愈;极少数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若市民想咨询手足口病的防控相关问题,应到辖区疾控机构(疾控中心、卫生院或防保站)或定点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门诊(发热疱疹门诊),也可拨打以上机构的办公电话进行咨询,其中市疾控中心的咨询电话为-。”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传播方式主要有: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疼痛、口臭、流涎、拒食、厌食、烦躁不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咽充血、扁桃体肿大、手足心可见皮疹,先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即转为水疱疹,皮疹可在一周内消退,不遗留色素沉着、脱屑或疤痕。

由于“水疱疹”的症状会让部分家长误以为是出水痘,往往耽误了病情。其实,这两种病是很容易区分的,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皮疹,而水痘则是全身性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手足口病症状的表现有所不同。

普通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和急性循环呼吸衰竭,3岁以下发病率高。

重症病例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如果宝宝患上手足口病,妈妈一定不要掉以轻心,部分患儿有可能会并发心肌炎、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妈妈们怎么做才能尽可能预防手足口病呢?预防手足口病,妈妈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记者:候进|编辑:赵亚楠

■推广合作:--

您点一个ZAN,小编的工资就涨一毛~

求赞求鼓励!!

赞赏

长按







































骨肽注射液副作用
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ppq.com/nbbfz/7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