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例
2018-3-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临床资料
女34岁,头痛3天来诊。头痛于坐位或立位时出现,每次20分钟后达高峰,卧位可迅速缓解。伴头晕、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无视物旋转及复试。无外伤手术史、无腹泻和感染病史。既往“偏头痛”病史。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尿常规、生化、相关炎症指标均常。头部MRI如图1。脑脊液:压力63mmH2O,常规、生化均正常。考虑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给予卧床、补液,症状好转出院,3月后随访症状完全缓解,正常生活工作。
图1头增强MRI-T1加权像轴位(左)、冠状位(右)见硬脑膜强化
讨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intracranialhypotension,SIH)一般指患者侧卧位时腰穿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2O)导致的头痛,多与体位变化关系密切。该患者颅压63mmH2O,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符合低颅压头痛特征。SIH病因不明,可能与脉络丛脑脊液生成减少或吸收过度、神经根解剖异常、脉络丛血管痉挛、下丘脑功能紊乱、脊膜膨胀和脊膜、蛛网膜憩室、潜在脑脊液漏有关。
CSF减少、颅内压降低、脑组织移位下沉等导致颅内疼痛敏感结构,如脑膜、血管和三叉、舌咽、迷走等脑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头痛发作与体位有明显关系,患者一般直立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重,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少数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痫样发作等。
有报道约10%低颅压患者并发硬膜下血肿,其发生可能是由于颅内静脉压高于颅内压,引起颅内浅静脉高度扩张而致出血。也可能是脑表面与硬脑膜之间的一种变异静脉,颅内压过低时受牵拉、损伤而出血。
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是诊断此病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有些患者压力很低测不到,呈“干性穿刺”;有些患者脑脊液初压降低不明显,但放出少量脑脊液后压力明显下降(下降50%);也有并发硬膜下血肿后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蛋白及RBC可轻度增高,系低颅压导致脑膜高度水肿,RBC及血浆蛋白渗出到蛛网膜下腔。淋巴细胞也可轻度增高,系脑脊液漏出部位炎症反应或RBC外渗反应。
头CT可显示脑室、脑池变小,脑沟变窄。头增强MRI可显示硬脑膜强化、“脑向下移位”、脑桥前池减小或消失、中脑“肿胀”、垂体增大、硬膜下血肿、静脉与静脉窦扩张(图2-5)。该患仅有硬脑膜强化,要与感染、肉芽肿、特发性硬脑膜炎鉴别。
图2头增强MRI-T1加权像轴位(A)显示硬脑膜强化,矢状位(B)显示垂体增大(白箭)、静脉窦扩张(黑箭),“脑向下移位”而至脑桥扁平、脑桥前池减小(箭头)。支持SIH影像改变。
图3左:头MRI(正中矢状位T1加权像)显示中脑肿胀(黑箭)、脑明显向下移位(白箭)。右:MRI脊髓造影(冠状位和轴位T1加权像)显示脑脊液沿L2神经根外渗。
图4头MRI正中矢状位T1加权像(A)显示脑向下移位,轴位T2加权像(B)显示双侧硬膜下积液(箭头),头增强MRI-T1加权像冠状位(C)显示硬脑膜强化、双侧硬膜下积液(箭头)、垂体肿大(双箭)。
图5头增强MRI,治疗前(上排),双侧硬膜下血肿、硬脑膜强化、脑室减小、“脑向下移位”、脑桥扁平、脑桥前池减小、中脑“肿胀”、垂体肿大。治疗后(下排)上述影像改变明显。
SIH需与继发性低颅压鉴别,如腰穿、头颈部外伤及手术、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全身炎症感染、脑膜脑炎和低血压等使CSF生成减少。
SIH误诊原因主要是没有详细询问低颅压的特征性头痛病史。腰穿压力为0时,易误认为穿刺未成功,因而反复穿刺造成出血可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易误诊为血管性头痛、颈椎病、神经症等,特别需注意与颅压增高鉴别。
SIH有自限性,有时头痛剧烈且持续数月,服用一般止痛剂效果较差。卧床休息、补液及病因治疗。有报道可行硬膜外血贴疗法。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须警惕发生硬脑膜下血肿。
(吴秀美编辑)
参考文献目录略,如需要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并写明您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