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应对宝宝发烧
2017-2-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特殊热型与某些发热性疾病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此热型发生在发热性疾病的极期。稽留热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弛张热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间歇热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宝宝发烧该如何应对宝宝生病了,全家人都很担心。宝宝发烧有轻重缓急,有些时候发烧很严重,需紧急处理,有些时候只是轻微的发热用物理疗法就可以帮助退烧。宝宝发烧也有分不同原因引起的烧,例如一般感冒的发烧、打预防针后的发烧、感染病毒的发烧、长牙的发烧等,下面让我们来科学面对宝宝的发烧情况。1.打预防针后发烧打预防针后发烧: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大多数是低热,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用物理降温方法即可。如果发热太高,超过38.5℃,可服一些退热药,医院请医生处理。孩子打过预防针后,要在接种场所休息15—30分钟,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他接种反应,要请医生及时诊治。当天或第2天,多为低热,一般不需要处理。宝宝的体温不超过38.5℃时,原则上不着急药物降温。体温在36.5—37.5℃之间都是正常。37.6—38.5℃之间算是低烧,多喝水,衣服别穿太多,吃一点清热解毒的中药也可以。但如果只是38.5℃以下,最好别吃退烧药,退烧药吃得太早,会影响孩子身生免疫力的形成。孩子一般从5、6个月开始,从母体那里的来的免疫力开始减少,自身的免疫力开始形成。其实若果是普通的发烧,还能增强宝宝的抵抗力。38.5℃以上,属于高烧,可以给他药物退烧,医院检查。凡是给孩子用的药,一定要注意看上面的说明,每种药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条也不能漏。2.宝宝长牙发烧怎么办?长牙也是可能发烧的。乳牙萌出前几天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如哭闹、口涎增多、喜欢咬手指和硬的东西、睡眠不好、食欲减退等表现,有的还有低热、轻度腹泻、局部牙龈可能充血、肿大。一般来说,以上现象持续3—4天,乳牙就穿破牙龈萌出了。有的孩子出牙晚一点,并不说明身体有什么问题。刚长出的乳牙还不能吃饭用,因此不能给孩子硬食,妈妈也不要让孩子含着乳头睡觉。宝宝长牙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出齐20颗乳牙,大约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长牙可能引起发烧、流口水、乱啃咬。牙齿数量的增加改变了宝宝的饮食结构,爸妈一定要好好面对宝宝的出牙期哦。长牙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免疫力,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宝宝的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提升免疫力的食物调理体质。只有健全的免疫系统,才能帮助宝宝抵抗致病的细菌和病毒,远离疾病。多吃天然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此外,不要让宝宝偏食而导致营养失调。3.轮状病毒起的发烧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早期症状类似感冒,治疗不及时或误诊,容易引发脱水等严重并发症。6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一个群体,孩子大便变稀,呕吐加重,精神萎靡。随着腹泻次数增多,孩子会很快出现脱水症状,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危及生命。对于此病一般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大多数孩子一周左右会自然止泻。但是由于婴幼儿体内水分比重大,很容易发生脱水。因此,家医院就诊,积极补液及应用抗病毒药物,防止发生脱水,或出现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为减轻消化道负担,饮食应以淀粉类食物为主,如小米粥、大米粥、面糊等。腹泻停止后,可给孩子补充因腹泻损失的营养。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家长应该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对孩子的食物要严格把关,餐具及玩具要经常消毒。进食生冷食物要慎重,水果饭后半小时食用为宜。4.宝宝发烧后出疹子宝宝发烧后出的疹子叫幼儿急疹,一般中药疗效会比较好,另外爸妈要注意多让宝宝休息,多喝水。幼儿急疹,也叫烧疹或玫瑰疹,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突发性皮疹,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以春、秋两季较为普遍。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约是10—15天。它虽然是传染性的疾病,却很安全,不会象麻疹、水痘那样广泛传染,家中成员同时患上的机会不大。幼儿急疹多发生于6至18个月的婴幼儿,常常是突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常在39℃至40℃。高热早期重症患者可能伴有惊厥,有的出现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眼结膜炎。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恶心、呕吐、轻微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并且咽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三至五天后体温骤降,退热后孩子全身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先从胸腹部开始,很快波及全身。这时孩子已经退烧,可安然入睡,在医学上称“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特有表现,不用特别担心。宝宝发烧时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保持家中的空气流通,维持房间温度在25℃—27℃之间;另外可以为宝宝温水拭浴,即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多给宝宝喝水,如果宝宝体温(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宝宝发烧应对措施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宝宝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宝宝也会感觉舒适些。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但爸妈要切记,一定不能让宝宝正对着空调和电风扇降温。2.温水拭浴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3.多喝水给宝宝多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4.使用退烧药当宝宝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5.脱掉过多的衣物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6.用退热贴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宝宝并不建议,因宝宝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7.及时送院治疗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时,服用退烧药后仍发烧或是爸妈不知如何处理时应及时送院,让医生治疗。小儿发热常见的认识及治疗误区误区1:认为发热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事实是,精神状况良好者病情一般不会重发热是患儿感冒时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对于<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出现高热。因此,发热程度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严重的,会表现在精神上,很可能会精神萎靡或者嗜睡,不愿意吃东西,也不愿意喝水。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很多严重感染性疾病会伴有持续的高热。误区2:盲听家属建议部分医生,在接诊发热患儿时往往容易盲目听取患儿家长的建议,给予口服退热药甚至是给予激素治疗。是否使用药物退热一定要根据发热的程度: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高热惊厥。持续高热,会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脑血管。超高热(>41℃)可以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脑炎、中暑导致的超高热都是紧急状态,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误区3:物理降温方法实施不到位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比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下面对此作出详细讲解:多喝水补充体液 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 水的温度在34—37℃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min。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者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降低环境温度,但不适合所有患儿患儿退热需要和周围进行热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退热,使体温缓慢下降。对于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其体温就会慢慢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发热的早期伴随有畏寒、寒战,则不适合这种方法。退热贴的退热效果有限 退热贴由于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患儿会舒适一些,是一种辅助措施。不宜对小儿发热采用酒精擦浴的方法!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儿童特别是小婴儿一般都不采用。不宜进行冰敷 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误区4:退热效果好的药,就是好药如果经过多喝水和物理降温患儿还是高热不退,一般就要使用退热药物。有人以为退热效果好的就是好药,实则不然,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退热药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成正比,效果越好,不良反应越大。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概括起来包括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等胃肠症状;剂量过大可以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也可以诱发血液疾病;对于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危重情况。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特征,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才能合理选择适宜药物。相对来讲,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效果好,相对不良反应小,正常剂量下基本安全,是目前的最佳选择。误区5:不能做到正确分析病情正确分析病情至关重要。 患儿发热时,除了测量患儿体温以外,需要注意以下情况:注意患儿的精神状况 如果患儿精神好,就提示患儿感染轻微。发病时有精神不好、嗜睡,面色发黄或者晦暗者,这种情况一般提示感染严重。比如中毒性痢疾,患儿主要表现就是面色不好、精神差,可能只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不会腹泻,但病情严重,很容易合并中毒性休克。注意伴随症状 如:注意患儿的精神状况 如果患儿精神好,就提示患儿感染轻微。发病时有精神不好、嗜睡,面色发黄或者晦暗者,这种情况一般提示感染严重。比如中毒性痢疾,患儿主要表现就是面色不好、精神差,可能只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不会腹泻,但病情严重,很容易合并中毒性休克。注意伴随症状 本文仅列举相对常见的情况。颜面部、躯干有无皮疹和出血点 不少病毒感染的早期都会出现皮疹,比如水痘、风疹。在发热期间出现的皮疹有猩红热、麻疹等。如果发热早期出现出血点,就要除外流行性脑膜炎。有无腹泻及尿液情况 如果患儿有腹泻,要询问腹泻是发热前出现还是发热后出现的。发热前出现或者发热后1天之内就出现,提示患儿肠道感染;如果是发热后几天出现,可能是疾病的合并症或者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热时有明显腹泻者,特别是黏液脓血便,提示有肠道细菌感染。*去医院时最好用纸盒或者塑料袋收集好有脓血或者黏液的大便样本,便于化验检查。*尿布上的大便不能作为检查的标本。*注意患儿尿液有无异常的颜色,如果发热同时出现酱油色的尿液,则表示患儿有溶血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是否伴有明显腹痛 对于腹痛明显特别是不能直腰走路,或者腹痛不让揉肚子的,就要考虑阑尾炎。因为儿童阑尾炎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穿孔和合并腹腔感染。发热会使小儿脑子烧坏吗?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发热可能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错误做法:孩子体温稍一升高,就急忙给孩子服退热药。甚至有的家长把退热药当作常规治疗药物,每日定时服用。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机体是有利的。在一般情况下,发热对小儿的脑细胞没有直接的损害。只有当体温超过41.4℃以上时,脑部才会有受到损伤的危险。 婴幼儿高热有时会发生惊厥,这主要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容易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 一般说来,发热不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即使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出现惊厥、脑病等表现,也并非都是由于发热所致。本期讲座特邀专家五〇四医院朱松海学习育儿常识做合格父母兰铀公司工会女工委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