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大二医学影像学系
2017-3-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学影像学系医学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微生物的分类(p2)
2细菌的基本结构(p11-p17)
3革兰阳性细菌与革兰阴性细菌的比较(p13)
4细菌的特殊结构的种类和功能(p17-p21)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p25-p26)
2细菌的生长曲线的特点(p26-p27)
3细菌合成代谢的种类和产物(p28-p29)
4菌落、灭菌、消毒、无菌操作的概念(p30/p32)
5紫外线的特点(p34)
第三章噬菌体
1噬菌体的概念、种类(p43)
2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复制方式(p44-p45)
3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复制方式(p45-p46)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质粒的概念、特点和种类(p48)
2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p53-p57)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机制(p61-p63)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p64-p65)
2机会致病菌概念及其致病条件(p65-p66)
3细菌的致病机制(p65-p68)
4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p72)
5细菌感染的类型(p79-p80)
第八章球菌
1葡萄球菌分类的依据及其鉴别要点(p92)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p93-p94)
3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p98-p99)
4脑膜炎奈瑟菌形态、培养、抵抗力及致病性的特点(p-p)
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细菌各论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p)
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p-p)
3肉毒梭菌的致病性(p)
4结核杆菌的培养特性、主要菌体成分及其作用(p-p)
5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分析及应用(p)
第十七章∽第二十一章其他微生物
1放线菌属与卡诺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p、p)
2支原体的概念(p)
3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p、p)
4立克次体的概念(p)
5外斐实验的作用(p)
6衣原体生物学性状(p-p)
7沙眼衣原体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p)
8钩端螺旋体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p-p)
9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p-p)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1病毒的概念,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p)
2病毒体的结构(p)
3病毒衣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物学意义(p)
4病毒的增殖方式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p-p)
5单链正股RNA病毒与单链负股RNA病毒的生物合成过程的不同(p)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p)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p)
3垂直传播的概念及危害(p)
4病毒感染的类型(p-p)
5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的病毒的种类(p)
6机体抗病毒免疫机制(p-p)
第二十四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毒早期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方法(p-p)
2病毒培养的方法(p)
3新型疫苗的种类特点(p)
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
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p-p)
2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引起大流行的原因(p)
3流感病毒与麻疹病毒感染后获得免疫力持久不一的原因(见习题册)
4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预防措施(p-p)
5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其预防措施(pp-p)
6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预防措施(p)
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p-p)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1HBV的复制过程(p)
2HBV抗原抗体检测中的“两对半”及其意义(p)
3HBV较为重要的变异及其意义(p)
4HBV的重要抗原组成及其意义(p-p)
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p/p)
2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p)
3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p、p)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1疱疹病毒的共同特征(p)
2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类型(p)
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
1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p)
2与人类有关的逆转录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见习题册)
3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p)
4AIDS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p-p)
5AIDS的防治原则(p)
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其他病毒和朊粒
1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特点(p、p)
2狂犬病的预防措施(p)
3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特点和所致疾病(p)
4Prion病的概念及共同特点(p)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真菌学
1真菌的形态与结构(p-p)
2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p-p)
医学影像学系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抗原的基本知识
1.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偶尔对机体有害。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区别(p2)
3.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p2)
4.重点概念:抗原、抗原决定簇、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见习题册)
5.抗原的两种性能(p12)6.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p12-p13)
7.TD-Ag和TI-Ag的区别和比较(p18)
第二章抗原及其相关物质的医学意义
1.重点概念:AFP、CEA、TSA、TAA、佐剂(见习题册)
2.佐剂的生物学作用(p23)
3.简述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p20—p22)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1.重点概念:抗体、免疫球蛋白、高变区、Fab段、独特型、单克隆抗体(见习题册)
2.抗体的生物学功能(p33-p34)
3.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p29-p32)
4.五类Ig的结构特点并写出各自的分子结构式(p36-p39)
5.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特点及用途(p43)
第四章补体系统
1.重点概念:DAF、C3a、C5a、MCP、C4bp、C1INH(见习题册)
2.比较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p50-p53)
3.补体活化后的生物学功能(p56)
4.补体系统的组成(p46-p48)
第五章细胞因子
1.重点概念: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见习题册)
2.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共同特性(p59-p60)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p64-p65)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重点概念:MHC、HLA复合物(见习题册)
2.HLA定位与组成(p71-p73)
3.HLA复合物遗传特点(p74-p76)
4.HLA生物学作用及医学意义(p79-p81)
第九章免疫细胞
1.重点概念: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提呈细胞、NK细胞(见习题册)
2.T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p)
3.T细胞表面标志、亚群、功能(p-p)
4.B细胞的标志和功能(p-p)
5.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p-p)
6.NK细胞的功能(p)
第十章固有免疫应答
1.重点概念:固有免疫、PRR、PAMP、a-防御素、急性期蛋白、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TLR、NKT细胞(见习题册)
2.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p-p)
3.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p-p)
4.模式识别受体的特点、分类和功能(p)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突触、Ig亲和力成熟、体细胞高频突变、协同刺激信号、协同刺激分子、AICD、免疫耐受(见习题册)
2.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见习题册)
3.比较内、外源性抗原提呈的特点(见习题册)
4.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理论(p)
5.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p)
6.B细胞对TD-Ag应答的一般规律及其医学意义(p-p)
7.体液免疫的效应作用(p)
8.B细胞对TD-Ag和TI-Ag诱发体液免疫的不同(见习题册)
9.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的不同点(p)
第十三章超敏反应
1.重点概念:超敏反应(p)
2.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p)、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p-p)
10.3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p)、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p-p)
11.4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p)、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p-p)
医学影像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
适应:在各种内外因子的长期刺激下,细胞、组织和器官可通过调节自身的代谢、功能、形态结构,以耐受各种刺激而生存下来,这个过程叫适应。
适应的本质:自我保护
萎缩:发育到正常状态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与发育不全、未发育区分)
根本原因:细胞获得营养物质减少→合成代谢下降,分解代谢增强
?分类:
生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
局部性:AS
压迫性萎缩
内分泌障碍性萎缩
废用性萎缩
去神经性萎缩
病理改变
(1)镜下:
1实质细胞萎缩
光镜: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形状基本不变,但胞浆、核染色深
电镜:细胞器数目减少,分解的过程增强{自噬泡增多、自噬溶酶体增多、脂褐增多
脂褐素:主要见于萎缩的细胞内,镜下为黄褐色颗粒,电镜下为含脂质的细胞器残余小体。
②有时,间质脂肪细胞反应性增生
假性肥大:间质脂肪细胞增生,萎缩器官体积增大
(2)肉眼: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边缘锐利,质地变硬,颜色加深。如果脂褐素形成多,颜色呈棕褐色,叫褐色萎缩。
(二)肥大:由于功能增强,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生理性肥大{代偿性:运动员
内分泌性:妊娠子宫
病理性肥大{代偿性:高血压心,器官缺失
内分泌性:甲亢
(三)增生
1、概念: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四)化生1、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取代的过程。
要点:①成熟细胞间不可以直接转化,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实现
②只能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上皮组织之间转化间叶组织之间转化
(1)上皮组织化生:1被覆上皮化生:慢性宫颈炎,宫颈粘膜柱状上皮的鳞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鳞化;慢性膀胱炎时,移行上皮的鳞化
Barrett食管:食道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
(2)腺上皮: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取代,出现肠上皮特有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
幽门腺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底部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的腺体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取代。
(五)细胞水肿(1)概念:细胞内含水量超过正常
(2)好发部位:心、肝、肾的实质细胞
(3)病理改变:光镜: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染色淡,胞浆内出现大量红染的细颗粒状物。细胞核也可增大,染色淡。
电镜:线粒体明显肿胀扩张,断裂内质网肿胀、扩张,核糖体脱落
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边缘变钝,颜色苍白、无光泽、混浊,似沸水煮过
(六)脂肪变:形态学改变:光镜;胞浆内空泡,大小不等、多少不等,大者充满整个胞浆,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肉眼:脂变的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变软、颜色变黄、用手摸有油腻感
好发部位:肝、心、肾等实质器官
1)肝:弥漫:脂肪肝
局限:慢性肝淤血:小叶中央区重周边区轻
磷中毒:周边区重.
2)心:弥漫:中毒,严重缺氧
局灶:长期中等程度缺氧
虎斑心:脂变的黄色条纹与未受侵犯的红色
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
(七)玻璃样变性:概念:细胞内、细胞外间质或血管壁有玻璃样物质的形成和沉积。HE染色为均质、红染、半透明物质。
物理性状相同,化学成分、发生机制不同。
本质:各种类型的蛋白质
类型:1)细胞内玻璃样变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②Rusell小体
③Mallory小体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3)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八)粘液样变:成分:蛋白质和黏多糖
(九)淀粉样变:成分:蛋白质和粘多糖复合物
(十)病理性色素沉着:(1)概念: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2)类型:①脂褐素(lipofuscin):“消耗性色素”
②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
③黑色素
④胆红素
(十一)病理性钙化:①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盐代谢正常
②转移性钙化:全身钙磷代谢失调
(十二)坏死:(1)概念: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形态结构的破坏
(2)形态学改变①镜下:核改变: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胞浆改变:嗜酸性染色增强(核蛋白体减少,糖原减少,变性蛋白质增加)。
坏死细胞膜破裂,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3)类型:①凝固性坏死:好发部位:心、脾、肾
形态特点:肉眼:灰白、干燥、质硬,坏死组织和健康组织分界较清楚,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镜下: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轮廓,保持较长时间不变
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
②液化性坏死:举例:脑软化、脓液、溶解性坏死
特殊类型:脂肪坏死{酶解性、创伤性}
③坏疽1)概念:当大块组织坏死后,由于发生了不同程度
的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2)部位:位于体表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官
3)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④纤维素样坏死: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4)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与包裹4钙化
(十三)凋亡:(1)概念: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或少数几个细胞的死亡
是主动的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3)形态学特性:①细胞皱缩
②核改变: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最后成核碎片
③凋亡小体形成:胞质形成多发性芽突,脱落,形成大小
不等的,含有胞浆成分或核碎片的膜包被的凋亡小体。
凋亡
坏死
机制
基因调控的程序化细胞死亡,主动进行
随机性细胞死亡,被动进行
诱因
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
病理性刺激因子
范围
散在的单个或少数几个细胞
大片细胞
形态
特征
细胞固缩
细胞核染色质边集
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完整
形成凋亡小体
细胞肿胀,
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破裂,
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不形成凋亡小体
生化
特征
耗能的主动过程有新蛋白的合成
DNA在核小体间裂解成-bp整倍体的片断
不耗能的过程无新蛋白的合成
DNA的降解是随意性的
周围
反应
不引起炎症反应
引起炎症反应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按再生能力强弱将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最强。包括:被覆上皮、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2)稳定细胞:受到组织损伤时再生能力较强,包括各种腺体或腺体器官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没有再生能力,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二)肝细胞的再生:(1)肝部分切除后,通过分裂增生,短期恢复原状
(2)肝细胞坏死,网状支架完整,再生的肝细胞沿支架延伸,恢复正常结构
(3)肝细胞坏死,网状支架塌陷,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三)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的GF(PDGF)、纤维细胞GF(FGF)、表皮GF(EGF)、转化GF(TGF)血管内皮GF(VEGF)细胞因子(cytokines):IL-1,TNF
(四)肉芽组织: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
功能:(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他异物
(五)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1伤口早期变化2伤口收缩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3表皮及其他组织增生
(六)骨折愈合:1血肿形成期2纤维性骨痂形成3骨性骨痂形成4骨的改建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淤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组织、器官含血量增加。
原因:1静脉受压2静脉腔阻塞3心力衰竭
(二)肝淤血:1原因:右心衰竭2病理变化①早期:单纯性淤血
②中期:肝淤血合并肝细胞损伤(槟榔肝)
③晚期:淤血性肝硬化
(三)肺淤血:1原因:左心衰竭2病理变化:①早期:单纯性淤血②中期:肺淤血合并有肺水肿和肺出血(可见心衰细胞)③晚期:肺褐色硬化
(四)血栓: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类型: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结局:1软化、溶解、吸收2机化、再通、3钙化
(五)栓塞:概念:在循环着的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这些异常物质随血运行,当到达相应口径的管腔时,阻塞血管,阻塞的过程叫栓塞(embolism)。异常物质叫栓子(embolus)。
栓子的来源及去向
(六)梗死:概念: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而导致的器官或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主要指动脉阻塞
形态特征:1、梗死灶的形状:与血管分布有关(1)锥形(扇形、三角形):脾、肾、肺梗
(2)不规则形(地图状):心肌梗死
(3)节断形:肠梗死
2、梗死灶质地:取决于坏死的类型
3、梗死灶颜色:与组织含血量多少有关
类型:1贫血性梗死2出血性梗死3败血性梗死
第四章炎症
(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二)液体成分的作用:防卫作用:①稀释毒素
②消灭病原体
③带来营养,带走代谢产物
④纤维素的作用
⑤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三)白细胞的渗出的基本过程
①白细胞边集
②白细胞黏附
③游出
④趋化作用(定向作用)
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的过程。
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⑤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A、吞噬作用
Ⅰ、概念: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的过程。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Ⅱ、过程:
ⅰ、识别和粘着
ⅱ、吞入
ⅲ、杀伤和降解
B、免疫反应
C、组织损伤作用
(四)急性炎细胞: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浆细胞
(五)炎症介质:概念:参与炎症反应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即为炎症介质。
来源和种类
①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A、血管活性胺:组胺、5-HT
B、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PG、LT
C、白细胞产物:活性氧代谢产物、溶酶体
D、血小板激活因子
E、细胞因子:IL、TNF、IFN
F、P物质
G、一氧化氮
②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A、激肽系统:缓激肽
B、补体系统:C3a、C5a
C、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多肽、凝血酶
D、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六)炎症的概念: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表现:发热和白细胞数目改变
、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三)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扩散
3.血道扩散
(1)菌血症
(2)毒血症
(3)败血症
(4)脓毒败血症
(七)炎症的分类:按炎症基本病理变化分
(一)变质性炎
1、概念:以变质为主的炎症。
2、举例:
(1)病毒性肝炎
(2)乙型脑炎
(3)中毒性心肌炎
(二)渗出性炎
1、概念:以渗出为主的炎症
2、分类
(1)浆液性炎
A、皮肤:
B、皮下:
C、黏膜:
D、浆膜:
E、滑膜
(2)纤维素性炎症
①概念:以纤维蛋白原渗出并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素为主
②举例:
A、黏膜的纤维素性炎
B、浆膜的纤维素性炎
Ⅰ、病因:风湿、结核
Ⅱ、病理改变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相同
C、肺的纤维素性炎:大叶性肺炎
③结局A、溶解消散
B、机化
(3)化脓性炎症
①概念: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②类型:
A、脓肿
Ⅰ、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
Ⅱ、好发部位:皮下或内脏
Ⅲ、基本形态特征:
ⅰ、金葡菌毒力强→坏死重
ⅱ、金葡菌产生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
原转化为纤维素→病变局限
B、蜂窝织炎
Ⅰ、病因:溶血性链球菌
Ⅱ、好发部位:疏松组织
Ⅲ、基本形态特征:
ⅰ、溶血性链球菌毒力弱→坏死轻
ⅱ、溶血性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降解透明质酸
链激酶溶解纤维素
→病变弥漫
C、表面化脓和积脓
Ⅰ、部位:粘膜、浆膜
Ⅱ、病变位于表面,脓液在腔、囊、管内蓄积,称为积脓
(4)出血性炎
①特点:不是独立的炎症类型
②举例: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
(5)增生性炎
1、急性增生性炎
2、慢性增生性炎
(1)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增生﹢慢性炎细胞
②炎性息肉
②炎性假瘤
(2)特异性慢性炎症:慢性肉芽肿性炎
定义: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巨噬细胞演化的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征的炎症叫肉芽肿性炎。
结核结节:上皮样细胞、Langhans巨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干酪样坏死
第五章肿瘤
(一)概念: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二)肿瘤增生的特点1肿瘤性增生与机体不协调,有害无益2克隆性增生。3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4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子代细胞不需致瘤因子作用全是肿瘤细胞。
(三)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四)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
1概念:肿瘤的分化: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相似的程度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是肿瘤细胞分化障碍在形态学上的表现,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主要依据。
2分化程度与异型性的关系:异型性小,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分化程度低
3具体表现: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和细胞结构的异型性
4意义:(1)判断是否肿瘤(2)判断良恶性(3)判断恶性程度
(五)肿瘤的扩散:方式:1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2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六)肿瘤的分级和分期:(一)分级:
Ⅰ级高分化低度恶性
Ⅱ级中分化中度恶性
Ⅲ级低分化高度恶性
(二)分期:TNM分期系统
T:原发灶(1-4)
N:淋巴结受累情况(0-3)
M:远处转移(0-2)
(七)肿瘤对机体的危害:1良性肿瘤:压迫、阻塞
2恶性肿瘤:(1)局部危害①压迫阻塞②浸润③继发改变④顽固性疼痛
(2)全身性影响
3副肿瘤综合症:概念: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及皮肤等系统的异常
(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
分化程度高
核分裂像无或稀少
分化程度低
核分裂像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快速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
浸润性或外生性
继发改变
很少有出血坏死和感染
伴有出血坏死和感染、溃疡形成
复发
很少复发
易复发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压迫和阻塞
压迫阻塞侵袭周围正常组织,出现恶病质及其他并发症
(九)上皮组织肿瘤:1被覆上皮肿瘤2腺上皮肿瘤
(十)癌前病变概念:某些疾病或病变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这类疾病或病变叫癌前病变。
举例
大肠腺瘤(家族性%恶变,其次:结肠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
乳腺纤维囊性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
各种慢性溃疡
粘膜白斑
肝硬化
2非典型增生:概念:指细胞增生,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
3原位癌: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者。
癌和肉瘤的区别
癌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年龄和发病率
40岁以上中老年常见,为肉瘤的9倍
青少年少见
组织学特点
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形成癌巢间质中有纤维组织增生
实质和间质分界不清楚,肉瘤细胞弥散分布,间质中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大体特点
灰白干燥质硬,切面呈现粗颗粒状,常伴有坏死
灰红质软湿润细腻,如鱼肉状,常伴有出血
网状纤维染色
癌巢被网状纤维包绕,但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肉瘤细胞间有网状纤维,并包绕肉瘤细胞
免疫组化特点
上皮标记物,如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阳性
间充质标记物如波形蛋白、结蛋白阳性
转移
多淋巴道转移
多血道转移
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p-p)
2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p-p)
3高血压病的类型: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
4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p-p)
5风湿病的基本病理病理变化(p-p)
6风湿性心脏病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p-p)
7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p-p)
8心瓣膜病的种类及其机制(p-)
9心肌病的种类及其病理变化(p-p)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1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并发症(p-p)
2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并发症(p-p)
3病毒包涵体的概念(p)
4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p)
5引起肺气肿的因素(p)
6肺气肿的类型、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p-p)
7硅结节的特点(p)
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p)
9肺癌的类型及病理变化(p-p)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炎:是胃黏膜的炎性病变
1急性胃炎类型:1急性刺激性胃炎(acuteirritatedgastritis)
2急性出血性胃炎(acutehemorrhagicgastritis)
3腐蚀性胃炎(corrosivegastritis)
4急性感染性胃炎(acuteinfectivegastritis)
2慢性胃炎: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类型及病理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gastritis)
胃镜:
多灶性或弥漫状;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和糜烂;有灰黄或灰白黏液渗出物覆盖。
光镜下:
黏膜浅层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固有腺体保持完整。
预后
大多数经治疗或合理饮食而痊愈;
少数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
u胃镜:
①正常黏膜的橘红色变淡、消失,代之以灰白或灰绿色;
②黏膜明显变薄,与周围正常黏膜界限明显,皱襞变浅/消失,表面细颗粒状;
③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光镜下:
①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减少,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
②黏膜固有层全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有的可形成淋巴滤泡。
③胃黏膜纤维组织增生
④腺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
肥厚性胃炎(hypertrophicgastritis)
原因不明。
部位:胃底、体部
病变特点:黏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
疣状胃炎(gastritisverrucosa)
原因不明
部位:胃窦部
胃镜:胃黏膜出现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形如痘疹。
光镜下:病灶中心凹陷部的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伴有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二)消化性溃疡
1病理变化1、肉眼
胃十二指肠
u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前
处,胃窦部多见壁/后壁)
u大小:≤50px≤25px
u深浅:深较浅
u数目:单个/多个,单个多见
u形状:圆/椭圆
u切面:斜漏斗状(近贲门深呈潜掘状,
幽门浅呈阶梯状)
u周围黏膜皱襞:放射状向溃疡集中
u边缘:整齐,状如刀切
u底部:平坦,可达肌层、浆膜
2镜下渗出层:炎性渗出物
(纤维蛋白+白细胞)
坏死层:坏死的细胞碎片
肉芽组织层
瘢痕层:陈旧肉芽组织
2并发症
1、出血占患者1/3
毛细血管破裂→少量出血→大便潜血(+)
较大血管破裂→大出血→黑便(柏油样变)、呕血(血液呈咖啡渣样),严重时因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2、穿孔5%
急性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剧痛,板状腹,休克)
慢性穿孔:穿孔前,溃疡底部瘢痕组织增生与周围器官粘连,导致局限性腹膜炎
3幽门狭窄4、癌变
u1%胃溃疡
u周围胃黏膜反复脱落增生→异常增生→癌变
(三)病毒性肝炎
1概念: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1基本病理变化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典型的变质性炎
肝细胞变性、坏死
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再生、间质反应性增生及小胆管增生
1)普通型
①急性肝炎(特点:变性为主,坏死轻微)
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坏死点状坏死、嗜酸性小体
渗出炎细胞浸润
增生肝细胞再生→完全修复
急性黄疸型肝炎坏死相对较重,肝细胞内淤胆,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
②慢性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1)轻度慢性肝炎
变质轻:表现为点状坏死或轻度碎片状坏死。
渗出轻:
增生轻:汇管区周围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但肝小叶结构完整
毛玻璃样肝细胞
见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
光镜: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大量嗜酸性细小颗粒,不透明似毛玻璃;
电镜:扩张的滑面内质网内充满了乙肝病毒颗粒。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HBsAg(+)
2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大多
10天内死亡,暴发型、电击型、
恶性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程可有几个月,多数由急性
重型肝炎迁延而来,少数由急
性普通型肝炎恶化进展而来。
(四)酒精性肝病
病理变化1、脂肪肝2、酒精性肝炎3、酒精性肝硬化
(六)肝硬化
1门脉性肝硬化临床上最常见相当于小结节型肝硬化
病理变化:
镜下:
1、假小叶
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广泛增生纤维组织分割包绕原有的肝小叶或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形成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肝细胞团。
2、纤维间隔
较薄且均匀
新生小胆管和假胆管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肉眼:
?体积:早期正常或稍增大,晚期明显缩小
?重量:早期增加,晚期减轻
?质地:早期正常或稍硬,晚期硬度增加
?表面:小结节弥漫分布,最大结节25px,大小基
本一致(0.15~12.5px).
?切面:结节圆形/椭圆形,黄褐色/黄绿色(因脂变,
坏死及胆汁淤积),周围纤维间隔包绕.
?纤维间隔:厚薄一致。
门脉高压症表现
①脾肿大:慢性淤血性
②胃肠道淤血、水肿
③腹水: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⑤侧支循环形成
2结局
⒈代偿相对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
⒉恶化死亡
⑴肝功能衰竭
⑵消化道大出血
⑶肝癌及感染
2坏死后性肝硬化
1病理变化
镜下
假小叶大小、形态不一
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
纤维间隔宽
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明显
肉眼:
体积明显缩小,重量明显减轻,形状变形;
结节大、大小悬殊(直径在0.5-px);
纤维间隔较宽且不均匀。
2结局
病程短、死亡率高
肝功能障碍明显
门脉高压症较轻
癌变率高
3胆汁性肝硬化
(七)常见肿瘤
1食管癌2胃癌3大肠癌4原发性肝癌·
第十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p-p)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本病理特点(p-p)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免疫复合物定位(p)
2肾小球肾炎的类型
3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p-p)
4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pp)
5急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p)
6肾和膀胱常见肿瘤类型(p-p)
7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发病机制(p-)
第十三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病理变化及其扩散途径(p-p)
2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及其扩散途径(p-p)
3毛膜上皮癌的病理变化及其扩散途径(见习题册)
4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的异同点(p-p)
5绒毛膜癌和侵蚀性葡萄胎的异同点(p-p)
6各型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变特点(p-p)
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1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p-p)
2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p3)
第十六章传染病
1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化规律(p-p)
2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发展及结局(p)
3继发性肺结核基本类型及病变特点(p-p)
4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p)
5各型继发性肺结核之间的发展演化关系(p-p)
6伤寒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肠道病变特点(p-p)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不同(见习题册)
医学影像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内容(p13-p20)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内容(p22-p27)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内容(p27-p31)
4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内容(p33-p37)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p9-p1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关系(p54-p59)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p69-p75)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三大法宝及其必要性(p82-p86)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总纲领(p76-p78)
4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原因(p80)
5社会的主要矛盾(p65)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p93)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式(p99-p)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p-p)
2南方谈话的三大贡献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意义(p-p)
2“三步走”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p)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上小康水平的区别和联系(p)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三个有利于”的内容(p)
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p-p)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贡献(p-p)
4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p)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p-p)
2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p)
3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形式和主体地位(p-p)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p)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p)
3人民协商的主要职能(p)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p)
2民族精神的内容(p)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中心环节(p)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p)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p)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周恩来的“一目四纲”内容(p)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p-p)
3十六大报告五项方针政策(p)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与条件的变化(p-p)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p-p)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p)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p-p)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地位(p)
3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容(p)
4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p)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原因(p-p)
3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因(p)
4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容(p-p)
医学影像学系医学电子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电路基础
(一)基尔霍夫定律
基本概念(1)支路:串联的一段电路特点:I相同(1)支路:
(2)节点:支路的交点
(3)回路:闭合电路。
1.基尔霍夫电流定理(KCL)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节点电流)
节电处:
2基尔霍夫电压定理(KVL)
基尔霍夫电压定理(KVL)
规定(本教材):升高为“+”,降低为“-”
注:
每一个回路中至少包含一条新支路。
方程数=支路数=单孔回路数+(n-1)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解题步骤:
1)设定各支路电流方向及大小,回路循行方向,并标于图上。
2)列节点电流方程、回路电压方程。
3)求解方程组,给出实际电流方向。
(二)电压源和电流源
1电压源:①R0与RL分压
②电流增大,电压减小
③R增大,电压下降的越快
④R0=0,U=E理想电压源—恒压源。
⑤应用中,要求电源有稳定的输出电压,内阻越小越好.
(R0RL时近似恒压源)
电流源:①RS与RL分流
②电压升高,电流下降
③R下降,I下降越快
④RS=∞时,I=IS
⑤应用中,要求电源有稳定的输出电流,内阻越大越好.
总结:
为了使电压源和电流源更接近理想情况,电压源的内阻应越小越好,电流源的内阻应越大越好
3、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电压源:U=E-IR0
变换I=E/R0-U/R0
电流源:I=IS-U/RS
比较等效变换条件
电压源:U=E-IR0
变换I=E/R0-U/R0
电流源:I=IS-U/RS
比较等效变换条件IS=E/RRS=R0
(三)戴维南定理:
1任何一个含源线性二端网络等效于一个电压源。其电动势E′等于该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2内阻R′等于二端网络内部所有电源都为零时*的两个输出端点之间的等效电阻。
3电源不存在:
4理想电压源短路,令其电动势为零;
5理想电流源开路,令其电流为零。
(四)诺顿定理
1任何一个含源线性二端网络等效于一个电流源。
2其电流Is等于该含源二端网络的短路电流。
3内阻R0等于二端网络内部所有电源都为零时*的两个输出端点之间的等效电阻。
(五)电路的暂态过程
电容器两端的电压、通过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快慢——时间常数。
R、L、C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性
第二章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一、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知识
二极管——单向导电;
三极管——Ib对Ic的控制作用
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1、对放大电路的要求:
对输入信号不失真地进行放大
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
2、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确定静态工作点;
动态分析——求出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出)阻抗。
3、稳定静态工作点
三极管的各种参数随温度变化
分压式偏置电路
4、多级放大器
放大倍数为各级电压放大倍数的乘积
5、场效应管
MOS工作原理,基本电路
6N沟道耗尽型MOSFET
?栅极下方的SiO2绝缘层中掺入了大量的金属正离子。
?当UGS=0时,这些正离子已经感应出反型层,形成了沟道。
?只要有漏源电压,就有漏极电流存在。
?当UGS>0时,将使ID进一步增加。
?UGS<0时,随着UGS的减小漏极电流逐渐减小,直至ID=0。
?对应ID=0的UGS称为夹断电压,用符号Up或UGS(off)表示。
第三章生物医学常用放大器
1、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
?频率低
?幅度低
?信噪比低
2、生物医学放大器的基本要求
?高放大倍数
?高输入阻抗
?高共模抑制比
?低噪声
?低漂移
?适当的频率响应
3、负反馈放大器
?分类
?判别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降低放大倍数;
?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改善波形失真;
?展宽通频带;
?改变输入、输出阻抗
?4、差分放大器
?基本概念:差模、共模
?计算:静态Q点
?放大倍数
?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5、功率放大器(了解)
分类:甲类、乙类、甲乙类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消除交越失真)
6单端输入与双端输入的差别在于:
差模信号输入的同时有共模信号输入。即一共模信号叠加一差模信号,
第四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一)集成运放的理想模型
1虚短:1)理想运放两输入端电位相等
2)相当于“短路”—虚假短路
3)不能将两输入端真正短路。
2虚断:1)理想运放的输入电流等于0
2)不能将两输入端真正断开。
(二)基本运算放大器
1反相比例运算放大器
1.)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成正比,且相位相反。
2.)比值取决于Rf和R1,与运放本身参数无关。
3.)
AuF
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4.)当Rf=R1时,AuF=-1——倒相器
2同相比例运算放大器
1.)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成正比,且相位相同
2.)比值取决于Rf和R1,与运放本身参数无关
3.)AuF≥1
4.)Rf=0,AuF=1,uo=ui——电压跟随器
3加减运算放大器
4积分运算放大器
5微分运算放大器
(三)集成运放的应用
1测量放大器
2电压比较器
3采样保持电路
4有源滤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