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2022-5-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次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WomensDay
临床表现
01丨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01丨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如何鉴别手足口病?
感染此病的患者,早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此时尚无法判断是否为手足口病。
临床上判断手足口病最主要依赖其特征的“口、手、足”表现。
具体来说,就是在手、脚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口腔里的疱疹主要是出现在咽峡部,也就是通常说的嗓子眼儿附近,也有可能是在上腭或者其他部位,起初看上去是白色的小泡,周围有一圈红晕,一两天之后疱疹会破溃形成溃疡。患者会感觉到疼痛,同时吞咽不适而拒食。
手脚的疱疹也是白色的小泡,周围有红晕,不容易破,一般不会有疼痛、瘙痒的感觉。
除此,这些疱疹也会出现在臀部和四肢。当然,确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
是不是打了疫苗,就安枕无忧了?
并不是这样的。一般我们说的手足口疫苗全称是肠道病毒71型疫苗,接种EV-71型手足口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型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但可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所以即使打了疫苗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由于部分孩子接种疫苗后可能存在抗体泛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孩子被相近的病毒感染的几率会有所降低,或被感染后,症状也相对较轻。(所以疫苗还是很有必要打的哦!)
另外,正是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很多,因此,手足口病是有可能多次重复患病的,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居家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勤洗手,很重要!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家长应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浸湿双手,搓上洗手液或肥皂后,手心、手背、指缝间、手指、虎口处都不能放过,洗完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者专用的毛巾擦干。
专家指出,市面上售卖的各种所谓号称具有杀菌消毒功能的湿纸巾、免洗洗手液,对手足口病毒无法产生作用,不能代替洗手!
消毒功课不能少
关于消毒,上海交通大医院的专家这样建议:
??若孩子感染了手足口,他近期接触的一切用品都有可能感染病毒,包括毛巾、漱口杯、玩具、餐具、床上用品、衣服,甚至饮用水、排泄物等,都必须尽快处理。
??常用的消毒方法即开水煮15分钟以上,耐高温的东西推荐隔水蒸15分钟后再烘干。
??不耐高温或者无法蒸煮的东西,比如塑料制品、家具等,可以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浸泡或反复擦拭15分钟以上,此种方法消毒完成后要注意及时擦去残留的消毒液,以防入口。
??布类制品,单独清洗后要煮沸15分钟以上,能烘干就尽量烘干。其他能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就选用一次性用品。
如果怀疑孩子得了此病,医院就诊,以防传染给其他人,如需居家隔离,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1小时以上。
这些地方少带孩子去!
疾控专家提醒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场所,公共游乐场所,特别是大型商场、餐饮机构等设置的室内游乐园是低龄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场所。比如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海洋球池,数百个小塑料球聚集,极易隐藏细菌病毒,对于抵抗力比较弱的低龄儿童来说是个隐患。还有孩子喜欢坐的摇摇车,很少有人去维护,更别提消毒了,极易发生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当然,这些孩子喜欢的游乐场所不可能一次也不去,这就要求家长做好防护工作,玩耍后,要及时给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彻底洗手、更换干净的衣服等。
我们都希望孩子一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平时注意引导孩子锻炼身体,自身免疫系统强大了,疾病就会绕道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