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麻醉科戴茹萍教授课题组揭示脓毒

2020-8-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年5月29日,医院麻醉科戴茹萍教授为通讯作者,罗如意和罗聪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的文章《ProBDNFPromotesSepsis-associatedEncephalopathyinMicebyDampeningtheImmuneActivityofMeningealCD4+Tcells》被神经免疫学领域的专业杂志《JournalofNeuroinflammation》接收(中科院1区,IF:5.7)。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encephalopathy,SAE)是脓毒症患者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与没有神经系统表现的脓毒症患者相比,SAE患者死亡率可增加一倍。临床上,SAE患者表现多样,轻度的可仅表现为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嗜睡、幻觉、躁动等,严重者可出现重度昏迷。尽管针对SAE的机制研究层出不穷,然而,目前SAE仍然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有效临床干预手段更是缺乏,这都构成了SAE防治的瓶颈。阐明SAE的发病机制,寻求防治SAE的关键靶点,一直是该研究领域迄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戴茹萍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的外周生物学功能研究。课题组前期工作证实proBDNF是调控免疫细胞功能的重要炎性介质。外周proBDNF是促进局部炎症反应进而介导炎性疼痛的重要分子。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在小鼠LPS脓毒症模型上,采用行为学、组织学、流式细胞术、立体定位、细胞培养等研究手段,探讨了proBDNF通过调控脑膜CD4+T细胞免疫功能在促进SA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

本研究发现,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认知能力下降,而脑膜免疫微环境失衡是导致其认知损伤的重要因素,主要依据包括:1.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外周血和脑膜CD4+T细胞比例下调,导致脑膜炎症微环境失衡,促炎因子IL-1β和IL-6水平上调,而抗炎因子IL-4和IL-13水平下调;2.利用FTY抑制淋巴细胞向脑膜浸润,恢复脑膜CD4+T细胞比例后,LPS注射小鼠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

进一步探讨脓毒症小鼠CD4+T细胞比例下调和脑膜促炎微环境形成的原因发现,proBDNF可能是重要的始动因素,支持证据包括:1.proBDNF在脓毒症小鼠脑膜及外周血免疫细胞表达上调;2.外周结抗proBDNF作用后,脓毒症小鼠外周血及脑膜CD4+T细胞比例上调,且脑膜促炎因子IL-1β和IL-6水平下调,抗炎因子IL-4和IL-13水平上调,脑膜炎症微环境恢复平衡,最终脓毒症小鼠认知损伤得到改善,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抑proBDNF功能并没有上述效果;3.proBDNF蛋白处理明显抑制体外培养脓毒症小鼠脾脏细胞中CD4+T细胞比例。

总之,本研究证明脓毒症中免疫细胞proBDNF表达上调,可通过降低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减少脑膜CD4+T细胞浸润,破坏脑膜炎症微环境平衡,从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因此,proBDNF信号和CD4+T细胞可能是SAE的潜在防治靶点。

全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ppq.com/nbyf/10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