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2018-4-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院订阅哦!
病原学
1.1菌体有螺旋,两端有钩
1.2喜湿怕干,喜温怕冷
1.3抗原结构复杂
国际上发现有24群型
国内有19群74型
主要菌群为波摩那群、黄疸出血群等
稻田型:鼠[黄疸出血群]→稻田→农民[症状重]
雨水洪水型:猪[波摩那群]→雨水,洪水→接触者[症状轻]
同一型钩体可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
不同型的钩体又可引起极为相似的临床综合征
流行病学
2.1传染源
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人类一般不认为是传染源
2.2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
皮肤(尤其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是钩体最主要的入侵途径
2.3人群易感性
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2.4流性特征
(1)地区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2)季节分布:主要流行于夏、秋,6-10月发病最多
(3)流行形式: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3.1钩体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后,可经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血循环繁殖
3.2病理损害的基本特点:
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早期:钩体血症
中期:多器官功能损害
后期:迟发性变态反应
钩体及其毒素:
①肺毛细血管导致肺微循环障碍;
②肾脏见肾肿大,间质性肾炎是钩体病肾脏的基本病变;
③脑膜和脑实质有血管损伤和炎性浸润
3.3病情轻重与钩体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多数病人为单纯钩体血症型,内脏损害轻。
临床表现
4.1早期
起病3天内,即钩体血症期
三症状:寒热、酸痛、一身乏
三体征:眼红、腿痛、淋结大
4.2中期
病后3~10天,多器官损害
(1)流感伤寒型:
以发热头痛等毒血症为主,主要内脏无显著性损害
(2)黄疸出血型(外耳病,Weildisease):
全身毒血症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肾损害与黄疸出血等症状
(3)肺出血型
全身毒血症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咯血或呼吸循环衰竭
①一般肺出血型
②肺弥漫性出血型
先兆期
出血期
肺弥漫性出血早期“五征象”:
面色苍白或青紫、
心慌、烦躁
心率进行性加快
呼吸进行性增快
肺罗音进行性扩散
垂危期
(4)肾衰竭型:
各型钩体病都可有肾损害仅少数发生尿毒症者称肾衰竭型,且此型常与黄疸出血型合并出现。
(5)脑膜脑炎型:
全身中毒症状,伴有非化脓性脑膜炎或脑炎表现者
4.3后期
起病10天以后,表现为后发热、眼、脑部症状
(1)后发热:可自行退热
(2)眼后症状:多发于波摩那群钩体感染。以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3)反应性脑膜炎
(4)闭塞性脑动脉炎
实验室检查
5.1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
5.2血清学检查
(1)显微凝集试验
1周出现阳性,15-20天达高峰
1次凝集效价≥1: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测定血清钩体IgM抗体
5.3病原学检查
(1)血培养
(2)分子生物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5.1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
5.2血清学检查
(1)显微凝集试验
1周出现阳性,15-20天达高峰
1次凝集效价≥1: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测定血清钩体IgM抗体
5.3病原学检查
(1)血培养
(2)分子生物学检查
诊断
6.1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早期:三症状、三体征
中期:多器官损害
(3)血清学检查
可确诊,但有一定缺陷
6.2鉴别诊断
(1)流感与钩体病(流感伤寒型)
共同点:发热、全身酸痛
流感:有卡他症状,无三体征
钩体:无卡他症状,有三体征
(2)急黄肝与钩体病(黄疸出血型)
共同点:发热、黄疸、肝功异常
急黄肝:热退后黄疸
钩体病:黄疸与发热同时存在有三体征
(3)出血热与钩体病
共同点:均为多器官损害,均有血管内皮损害,有时须病原学确诊
钩体病:早期有三体征,中期多器官损害(肝、肺损害重)
出血热:有五期经过,肾脏损害重
治疗
7.1一般治疗
7.2病原治疗
(1)首选青霉素首剂5万U,4小时后10万,渐过渡到40万U
(2)赫氏反应
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
(3)开始小剂量和分次给药
7.3对症治疗
(1)赫氏反应:镇静+氢可
(2)肺弥漫性出血型:大剂量
氢可+镇静+强心
(3)黄疸出血型:护肝+退黄+止血
(4)肾功衰竭型:透析
长按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