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病的诊断及防治
2016-1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猪宝宝网——打造全球底色病(霉菌毒素)第一防控平台
不想点上面,那你就扫扫伦家啦!!!
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急性呈败血症,慢性以坏死肠炎为其主要特征,有高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特点:在自然情况下,本病仅发于猪(包括野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猪瘟病毒的敏感性无差异,但常流行猪瘟的地区,年龄大的猪比小猪的抵抗力强,天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伤口感染。
症状分三型:
最急性型:此类型比较少见,偶尔发生在流行开始的猪群,病猪体温升至41℃以上,无其他病状,一夜过去,已死在猪舍内,病程仅1-2天,死亡率%.急性型:此类型常见,病猪体温升至40.5-41℃,吃食减少或全废,吃两三口后就去睡觉,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镜干燥,病初便秘,粪便干粟状,带血或黏液,以后拉稀,粪便恶臭,公猪的包皮常有积尿,挤压时流出恶臭浊白色的液体。病后期,病猪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腹下、会阴等处的皮肤有小出血点。病猪精神委顿,不活动,病程1-2周,死亡率70-80%。
慢性型:病状极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也时有时无,喜饮水,便秘与腹泻交替,病猪低头垂尾,常挤卧在一起。极度消瘦,行动无力,摇晃,病程常拖延一个月以上,最后衰竭而亡。
剖检:死猪外观消瘦,有眼屎,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肛门等处皮肤常有出血点。剖检喉头、心脏、膀胱、肾脏有明显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肾脏色淡,表面有散在的针尖状。出血点。脾不肿大,边缘有许多深红的点状突起,称梗塞病变。脾脏边缘梗塞状尤为严重。胆囊和胃黏膜常有出血斑。回盲瓣上部出血坏死或有纽扣状溃疡。
免疫原则:先健康猪后可疑猪。病猪不处理,一定要换针头。
病猪扑杀,深埋。空猪舍用碱性消毒液消毒。(如3%烧碱喷猪舍)
阳性猪场可实施超前免疫。
经验之谈:
1.定期全场一只不漏免疫。
2.用碱性消毒液消毒为好。
3.发病猪场免疫时一定要作到一只猪一个针头。
4.超前免疫一定不能吃到初乳。饲养员责任心要很强,已吃过初乳的猪只就不用再做超免。超前免疫剩余的疫苗一定要废去。
5.正视现实:很多猪场的兽医不敢正视猪瘟,这样延误了宝贵的治疗防疫时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号病疫五号病疫是一种急性发热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蹄部、口腔黏膜和皮肤形成水泡为特征。主要危害牛、猪、羊,人也能被感染,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年冬-年上半年,全世界闹的很严重。)本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五号病病毒,有7个血清型,其中危害最广的是O型,其次为A型。
流行特点:自然流行以牛最易染,其次是猪,野生偶蹄兽和人也能感染。俗称:牛是警报器,猪是放大器,羊是储存器。本病流行快,所以又叫“闪电式”。我们曾作过实验。下午4:00各赶一头病猪到试验组猪舍和对照组猪舍,第二天上午7:00,对照组猪舍的猪全部倒下站不起来。个别猪鼻镜上有水泡。
症状:病猪体温初期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停食,不久在蹄冠、趾间、蹄踵出现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以后逐步形成黄豆大、蚕豆大充满灰白色或黄色液体的水泡、轻者仅见单个蹄、重者四蹄都发生,水泡破裂后局部形成暗红色糜烂,一周左右恢复。若有细菌继发感染,局部化脓坏死、蹄壳脱落。上海人称:烂脚壳。个别病猪鼻镜、口腔黏膜、乳房也有水泡或烂斑。吃奶小猪发病,常因严重心肌炎、胃肠炎死亡。
剖检:病变主要见于蹄冠、蹄壳下发生水泡或糜烂,仔猪心肌脂肪变性,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斑纹,俗称虎斑心,有重要诊断价值。
防治:
1.治疗:轻症病猪,约经10天左右基本自愈,重症病猪可先用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局部,再涂龙胆紫溶液经过数日治疗,绝大多数可自愈。
根据国家规定,五号病猪应一律急宰,不准治疗,严格封锁,以防扩散。
2.预防:可用相对型号的五号病疫灭活苗免疫,要求免疫两次(间隔一个月)
3.应急措施:一旦怀疑发生五号病时,立即上报,迅速确诊,同时封锁疫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全场每天用0.3%过氧乙酸消毒。
经验之谈:
1.口蹄疫来势凶猛,应做好平时免疫工作,一定要做到二次免疫。
2.消毒液用酸性消毒液,最好用过氧乙酸。带猪消毒用0.3%的溶液喷雾,空舍用0.5%的溶液喷雾。
3.一旦发生疫情,立即上报。
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引起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感染本病。我国已证实本病存在,主要是猪发病,并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鼠类被认为是本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染源,所以提倡灭鼠。
流行特点: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猪、牛、羊、犬、猫及鸡等易感。实验动物如兔、小鼠、豚鼠等最敏感。发病最多的是哺乳仔猪,且死亡率高达96%以上。病毒可长期保存于鼠类体内,造成鼠类多的猪场发病也多。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和生殖道等多种传染途径感染流行。
症状的三种表现形式:
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为主。
以新生仔的死亡为主,逐步延伸到保育猪和肉猪。表现刚出生不久的仔猪,
第一天外观健康,从第二天开始发病,三到四天死亡达到高峰,整窝死光。
第三种表现形式为母猪不育症,返情率高,屡配不上。
以上三种情况一般不会同时在一个猪场出现,往往以某一个症状为主,因此只要发现一种症状,就要怀疑为猪伪狂犬病,就得送病料到有关单位检测。
剖检:
病猪皮下有浆液及出血性渗出物浸润,脑膜充血,并有小点出血,上呼吸道粘膜和扁桃腺有炎症和水肿,肝、脾、肾、肺有坏死小病灶。肝脏特别明显。
诊断要点:
本病发于鼠类猖獗的猪场,小猪神经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而大猪临床症状轻微,多有呼吸道症状。怀孕母猪有流产,产弱胎为主。可作初步诊断。
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取病猪的脑和脾加生理盐水1:10取上清夜2ml注射家兔皮下。2-3天接种部位奇痒,可确诊。
治疗:
本病无治疗方法。
主要靠注射疫苗预防。
经验之谈:
诊断:小猪大批死亡,大猪不死,小猪神经症状明显,母猪流产或产弱胎.
1.剖检病猪肝脏病变明显,用兔子诊断最方便。
2.消毒液用碱性消毒液。
3.免疫必须两次以上。可选用比较好的疫苗进行免疫。
4.灭鼠是扑灭本病的有力措施。
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最近发现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综合症。群众称蓝耳病。现已证实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木乃伊化、死产、产弱胎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症状和高死亡率。我国养猪地区大都有此病。损失惨重。应引起重视。
流行特点:
在自然流行中。仅见于猪,其他动物和家畜未见发病。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不同年龄的感染有一定的差异。生长猪和肥育猪感染后症状比较温和,母猪和仔猪则较为严重,乳猪的病死率可达80-%。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耐过猪大多长期带毒。
症状:
发病初期似感冒,很多猪场兽医都以感冒治疗。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发热、嗜睡、食欲差、呼吸困难(无并发症不咳嗽)。哺乳仔猪眼睛突出,结膜炎四肢外展呈八字脚,脱水、体质衰弱、呼吸困难,有出血倾向,断尾时流血过多。补铁剂针眼出血过多。排黑粪,皮肤出现斑块,关节有病变,败血症、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怀孕母猪反复发生食欲不振、发热、呼吸困难、嗜睡、流产,尤其后期流产。约有1-2%的病猪四肢末端、尾巴、乳头、阴户和耳发绀,呈紫兰色,耳尖最为常见,俗称蓝耳病。
剖检:
死猪头部水肿,胸腹腔积水。个别仔猪可见化脓性脑炎和心肌炎。
诊断要点:
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好多猪场:头母猪初次发病损失仔猪在-头之间。),而肥育猪症状不明显,部分猪耳朵、四肢末端发绀,呈兰色,可初步诊断。荷兰提出一项简单的临床诊断方法即三项指标:1.20%以上胎儿死亡;2.8%以上母猪流产;3.断奶前有26%以上仔猪死亡。如其中有两项符合,则临床诊断成立。
防治:
本病是一种新的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控制本病应以疫苗免疫为主。
经验之谈:
(1)耐过猪长期带毒。
(2)没有并发症时喘而不咳。
(3)流产以烂胎为主,而不是木乃伊(因胎儿死于后期)。
引进新猪千万千万小心。十个场发病有九个场是引进新种猪而引发本病。
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突然发生,很快波及全群;表现高热,无并发症时多取良性经过,且可自愈。
流行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易感染,尤其是外来良种猪。呼吸道传染,呈地方性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晚秋、早春、冬季易发病;另外寒冷、运输、拥挤、营养不良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症状:突然发病,高热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痛感。呼吸困难。咳嗽,眼、鼻流出粘液。如果无并发症,一周康复。
剖检:病变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粘液。肺红色如鲜牛肉状。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明。颈淋巴肿大、充血、水肿。
诊断要点:短时间全群发病,高热、咳嗽。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就基本可以确诊。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冬季保温。优质饲料也很重要。
猪丹毒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急性败血症和亚急性疹块性。而慢性病例表现为非化脓性关节炎或疣状心内膜炎。
本病的病原为猪丹毒杆菌,为纤细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对盐腌熏制干燥、腐败及日光照射均有较强的抵抗力。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由粪尿排除后,污染饲料、饮水及场舍、用具等。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蝇、虱等吸血昆虫而传染。
症状可分为三型:
急性败血型:临床上最为常见,由毒力强的菌株感染所致,突然发病死亡,体温高达42-43℃。该型致死可达85%以上。很难诊断,只能靠细菌培养确诊。
亚急性型:是猪丹毒各型中病情最轻的一种,最容易诊断也最容易治疗的一种,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疹块与正常皮肤界限十分明显,呈菱形或正方形(多为正方形)
慢性型:多为关节炎(跛行)、心内膜炎,表现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强迫快速行走时,可突然死亡。猪丹毒皮肤坏死多发于背、肩、耳、蹄及尾部。患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状。逐渐与下层新生组织分离、脱落。
剖检分三型:
急性败血型:主要病变为急性败血症全身变化,体表与皮肤出现红斑,主要见于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的皮肤与可是黏膜。脾脏明显肿大,呈樱桃红色,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胃肠道十分明显呈暗红色,肾皮质部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
亚急性型:特征是皮肤上出现菱形或正方形疹块,疹块有的全部、有的是周围呈红色而中央空白。内脏变化较轻。
慢性型:关节肿胀但不化脓。心内膜炎,瓣膜表面有肉芽组织和纤维素凝块组成的花菜样疣赘物。二尖瓣常见。
诊断要点:
胃底黏膜大片出血,肾脏大呈暗红色,皮肤有疹块,关节肿大,心内膜有赘生物。
预防:
以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最好。
治疗:
首选药物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土霉素、洁霉素、泰乐菌素。
经验之谈:
诊断要点:胃底黏膜大片出血,肾脏暗红色,皮肤有疹块,跛行。
猪肺疫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锁喉风,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最急性型呈败血症和咽喉炎,急性型呈纤维性胸膜肺炎,慢性型表现为慢性肺炎。
本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革蓝氏阴性杆菌或短杆菌。
流行特点:
病猪和健康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肺脏病灶及各器官中,而健康猪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及肠管中,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感染。健康带菌猪抗应激能力下降,而导致内源性感染。各日龄均易感染,以小猪、中猪发病较高。猪肺疫多为散发性。
症状分三型:
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突然发病迅速死亡,体温高达41-42。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黏膜充血、发绀。咽喉部肿胀有热痛、最后病猪呼吸困难死亡,鼻孔流出血样泡沫。
急性型:败血症变化较轻,主要病变在肺脏。肺有大小不等的肺变区。主要位于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肝变区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灶,肺切面呈大理石样。
慢性型:病畜极度消瘦,贫血、肺组织有较大的坏死灶或化脓灶,并有结缔组织包裹。胸膜增厚,或与肺粘连。
诊断要点:
多发于季节突变,发病急,病猪高热,咽喉肿大,严重呼吸困难。胸膜常与肺粘连,切面大理石样。确诊必须细菌分离。
治疗:
以防为主,治疗首选药物是庆大霉素,土霉素、氯霉素也可
经验之谈:
最急性病猪不易发现。
剖检咽喉部水肿常见,肺切面大理石样;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
发病场用磺胺药预防效果很好。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特征是急性型呈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脑炎。慢性型则表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关节炎。本病分布很广,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极大。本病原为多种溶血型链球菌。
流行特点:
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鼻腔、扁桃体、颚窦、乳腺等处,猪只互相接触时可通过口、鼻、皮肤伤口而感染。
症状可分为四型:
急性败血症: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多不见症状而突然死亡,或精神萎靡,停食一、二顿。体温上升到41.5-42,腹下有紫红斑,也很快死亡。
急性脑膜脑炎型:体温升高到40.5-42,食欲废绝,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涕。很快出现神经症状,发出尖叫或抽搐,共济失调,转圈、空咬、磨牙,随后后躯麻痹,四肢呈游泳运动,昏迷不醒衰竭死亡。
慢性关节炎型:多由前两型转来,病猪单肢或多肢关节肿痛,跛行、行走困难,不能站立。
慢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型:主要发生于断奶至出栏的猪,以颌下淋巴结脓肿最为常见。由于局部淋巴结压迫和疼痛,影响采食。其后淋巴结化脓成熟,表面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这时病猪全身症状消除,一般不引起死亡。
剖检也分三型:
急性败血型:出血性败血症、全身黏膜、浆膜,皮下有出血斑,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胆囊壁水肿,有时有出血块。膀胱发黑有出血病变,脾脏肿大。
急性脑膜脑炎型:脑脊髓液增多、浑浊,脑膜出血充血,严重者出现溢血,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
慢性关节炎型:关节肿胀,严重者关节周围化脓、软骨坏死,关节皮下胶样水肿,滑液浑浊。
诊断要点:
淋巴结脓肿型链球菌病,根据颌下、咽部、耳下、颈部等淋巴结发生脓肿,可以做出诊断。败血性链球菌病,可根据多发于哺乳仔猪及架子猪,临床剖检可见鼻孔流血,胆囊壁水肿,膀胱发黑,确诊必须做细菌培养。
防治:加强宰前、宰后检疫,注意阉割,接生仔猪脐带消毒,防止通过伤口感染。
经验之谈:
败血型链球菌病剖检主要看膀胱发黑或严重出血。
脑膜脑炎型的治疗一定要用磺胺药,因磺胺药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治疗效果好。
颌下淋巴结化脓,可切开排脓再塞把盐进去,一次就可痊愈。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剧烈水泻、排黄色液状粪便。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往往三天内整窝死光。
流行特点:
带菌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污染母猪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舔母猪皮肤时通过消化道感染。主要发生与3日龄以内的乳猪。
症状:本病潜伏期最短仅8-12小时,仔猪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数分钟一次。粪便玷污后躯和尾巴,不吃奶,脱水。肛门周围及腹股沟等处皮肤呈红色,最终昏迷衰竭死亡。
本病的剖检、诊断很容易识别。一般猪场兽医都能正确诊断。治疗效果都不理想,重点应放在预防上。
经验之谈:本病应预防为主。母猪的免疫最重要。产房的消毒卫生也是很重要的。产房地上有很多油脂,必须用热碱水处理。无产房的猪场应做到:做窝不冲棚。
猪水肿病猪水肿病是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病,头部、眼睑水肿,运动失调,惊厥和麻痹,剖检见胃壁、肠系膜水肿。本病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高达80-%。
流行特点:
带菌母猪和发病仔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由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消化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刚断奶的仔猪,尤其是生长快、体质健壮的小猪。气候突变和阴雨多发季节。饲料单纯、缺少VE和缺硒容易诱发本病。
症状:
突然发病。常见眼睑、头部、颈部、胃壁尤其胃大弯。最早发生于喷门部。切开水肿部在黏膜和肌肉层有一层透明或茶色、淡红色胶冻样液体。肠系膜也水肿。心肌、心外膜、肺、肠等器官出血。心包、胸、腹腔积液。
诊断要点:
断奶后健壮的仔猪,眼睑、头、颈部水肿。有神经症状。死后剖检:胃壁、肠系膜水肿,可初步做出诊断,进一步确诊应细菌分离鉴定。
防治:
加强消毒
补充VE和微量元素硒。
猪气喘病猪气喘病又称支原体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咳嗽为主要特征。本病遍部全球。我国土种猪尤为敏感。
流行特点:
本病本来对养猪业危害不大,因为大部分猪场已改为洋种杂交猪为主,其次大部分猪场已改为吃全价饲料。可是最近全国流行蓝耳病,该病为免疫抑制病,所以患过该病的猪场喘气病又成为主要的传染病。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一般猪场兽医都比较容易确诊。
防治:
小猪不串棚,母猪、肉猪不见面。
治疗可用25克土霉素加毫升的鱼肝油混合。大猪每5天肌注5毫
升,小猪每5天肌注3毫升,三个疗程可大大改善猪场情况。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鼻炎、鼻甲骨萎缩、鼻面部变形,本病遍布于养猪发达国家,我国引进种猪中该病的检出率高达80%,已成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本病的病原说法不一,可能是多种病原引起的。如: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绿脓杆菌、放线菌、猪鼻炎霉形体……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原,先由母猪传给仔猪,再由仔猪扩大。猫、犬、鼠也可带菌,并能传播本病。6-8周龄最易感。并可发生鼻甲骨萎缩。随着猪龄的增大,发病率有所下降。品种不同,易感性也有所差异,长白猪最易感,我国的土种猪少发病。本病随着洋种猪的引进和蓝耳病的广泛存在,本病日渐严重。
症状:
仔猪发病先打喷嚏呼吸困难、有鼾声,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有的鼻孔流血。发生结膜炎,经常流泪,导致在内眼角下的皮肤上形成咖啡色或黑色弯月形泪斑。病猪死亡率不高,但生长停滞,终成僵猪。
剖检:最特征的变化是鼻甲骨萎缩,鼻黏膜常附有脓性或干酪样渗出物。
诊断要点:
鼻镜歪向一边,鼻孔流脓或流血。
鼻甲骨萎缩。
内眼角下皮肤有弯月形泪斑。
防治:
不到病猪场引进种猪。
治疗可用抗生素或磺胺药。
经验之谈:
认真观察猪群。如有鼻漏、鼻镜歪向一边、鼻孔流血,饲养员反映猪打喷嚏的,内眼角下皮肤有咖啡样泪斑,可怀疑此病。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附红细胞小体病是猪、牛、羊及猫共患的一种热性、溶血性传染病。猪附红细胞小体病主要特征是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多呈散发。但最近有些省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病原体是附红细胞小体,属立克氏体目,一部分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另有一部分流离于血浆中。
流行病学:本病传播可能与吸血昆虫,尤其是猪虱有关。此外由尿道、子宫或经口也可感染。哺乳仔猪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本病主要发生于夏季,呈散发。
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黄疸。
剖检:贫血和黄疸,粘膜苍白、血液稀薄,全身黄疸、肝肿大,呈黄红色,脾显著肿大变软,肺有小出血点,淋巴结水肿,有腹水。心包积液。
诊断要点:体温升高、贫血黄疸。确诊可采用血涂片和血清学诊断。
防治:搞好环境卫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每吨料中加克土霉素进行预防。治疗时药量可加大到每吨料中添加0克。
猪弓形体病弓形体病又称弓状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主要特征是以3月龄左右的猪多见。。猪场突然爆发,病猪高热,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紫红色淤斑,剖检肺、肝、淋巴结等脏器肿胀,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特别是肾脏、膀胱有出血点(往往误诊为猪瘟)。病死率高达60%以上,我国很多地区均有本病流行。病原为龚地弓形虫,呈月牙状。
流行特点:
人、猫、猪、鸡等多种动物均能感染,其中猫为终末宿主。中间宿主除因吞食卵囊外,亦可因吃到动物的肉、乳中的滋养体而感染。猪弓形体爆发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达60%,特别是3-6月龄的猪最易感。
病猪的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5℃食欲废绝,粪便带黏液。小猪拉稀,呼吸困难,咳嗽有鼻漏、呕吐。耳、鼻、四肢、腹下皮肤发绀。最终窒息死亡。
剖检:
病死猪头、耳、下肢、腹下等处皮肤紫红色。肺萎缩不全,水肿间质增宽,有针尖大的坏死灶。肾、膀胱有出血点。胸、腹腔积液。
诊断要点:
猪群已经用过猪瘟疫苗,突然爆发以3-4月龄为主的高热病,呼吸困难皮肤紫红淤斑,肺有坏死点,肾、膀胱有出血点,可怀疑是本病。
防治:
猪场不易养猫。吃泔水的猪场必须煮熟。
治疗:
病猪肌注磺胺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黄曲霉毒素中毒当用污染了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喂,猪很容易引起中毒。
病因:
自然环境中,含有许多霉菌,而玉米、黄豆、粕类特别花生饼很易感染黄曲霉。相对湿度为80%以上,能大量繁殖并产生黄曲霉素,如用这些饲料喂猪,即发生中毒。
症状:
急性中毒表现委顿,不食、后躯衰弱,黏膜苍白、直肠出血,有神经症状,头抵墙下,走路僵硬,出现异嗜癖、离群、头低垂、弓背,黏膜黄染。
剖检:
贫血和出血,胸腹腔内可见大量出血,后腿、前肩等处皮下出血。肠道内有有血液,肝浆膜有小出血点。慢性中毒主要肝硬化、黄色脂肪,胸腹腔积液,肾苍白、肿胀。淋巴结充血、水肿。
诊断要点:
依据有喂霉变饲料病史,以神经症状为主。
有贫血出血可做初步诊断。但一定要拿饲料到有单位测试。
防治:
不用霉变饲料喂猪,饲料厂一定把好原料关。
防止饲料发霉,最主要饲料厂一定要把好原料含水量的关头。
赤霉菌毒素中毒用受赤霉菌侵害的麦子做饲料喂猪会引起中毒。
病因:
赤霉菌有五种镰刀菌,在27℃左右最宜产生毒素,其中有两种毒素即玉米酮(F2)和单端孢体(T-2)有害于猪。猪吃了一定量含毒素的麦类饲料即能中毒。
症状:
食欲废绝、精神不振、逐渐消瘦,呕吐,怀孕母猪可能流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小母猪发情及生殖道变化。
剖检:
肺、肾、子宫、阴道等出血,消化器官有卡他性炎症。
诊断要点:
有饲喂发霉麦类饲料的病史且消化不良及生殖障碍。检查小麦有粉红色霉丛时,即可做出判断。
不用赤霉菌污染的饲料喂。
用3倍水浸泡过夜晒干可去毒。
猪疥癣病
猪疥癣病俗称猪癫皮病,是猪的一种慢性皮肤寄生虫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炎,剧烈瘙痒,5月龄以下的仔猪最易感。病原体是疥螨。
流行特点:
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疥螨主要通过病猪与健猪互相接触直接感染,亦可通过污染的猪栏、用具、工作服使猪间接感染。
症状:
病猪剧烈瘙痒,通常从头部开始,以眼睛周围、耳壳、颊部常见,以后蔓延到全身各部,患部皮肤发红,剧烈瘙痒,摩擦止痒,致使局部皮肤脱毛,出血,形成水泡和脓疮,当脓疮破溃后,流出黄水并结痂。病程较长者,病猪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停滞。
剖检:皮肤局部丘疹、水、脓泡或结痂。
诊断要点:
剧烈瘙痒,刮取疥屑发现虫体。难与仔猪缺锌区别。但从剧烈瘙痒或以药治疗有效可区别。
经验之谈:
诊断:用透明不粘胶纸贴于患部,再贴于载玻片上,多采几个样本,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找虫体效果很好。
仔猪铁缺乏症病因有三:
1.新生畜对铁需要量大
2.铁储存量低
3.铁供应不足
各种动物的母乳中含铁量低微,不能满足新生幼畜正常生长的需要,而幼畜肝中储存量很少,维持正常血液生成不超过2-3周,因而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仔猪出生时,全身含铁量约50mg,出生后生长速度快。出生后4周内每日需铁量约5-15mg。而母奶中含铁量很低,仔猪每天从母奶中获得1mg左右的铁。这样5-7天后仔猪就缺铁,引起缺铁性贫血。
症状:
出生后8-10天左右发病,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可视粘膜苍白,呼吸增数,脉搏加快,有时腹泻,头部和躯体前部可能发生水肿。
病理变化:
皮肤,粘膜苍白,血液稀薄,全身轻变或水肿,肝肿大呈淡黄色,肌肉苍白,心肌更明显,心脏扩大,肌肉松弛,脾稍肿大,肺水肿。
诊断:
根据饲养条件,贫血症状,血液检查特点及铁剂治疗有效等可以确诊。
治疗:
内服铁剂:硫酸亚铁2.5g硫酸铜1g加水ml。0.25ml/kg每天一次速用7天。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治疗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