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傻傻分不清两招教你快
2020-8-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天气逐渐转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
巧的是,这两种传染病很多症状相似,很多家长自己分不清,一不小心就会混淆;
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解密吧!让宝宝远离病毒的侵扰!
其实,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同一个“大家族”——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具体的致病病毒有不少重合之处,所以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极为相似,流行时间基本重合,每年的4-6月,9-11月是高发季节。
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以下方面:
1、疱疹位置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长疱疹,不会蔓延全身。
?手足口病:先是口腔咽部、软腭和口唇有疱疹、发展到手心和脚心,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2、症状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
1.潜伏期,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发病1-2天后,会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但是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
?手足口病:
1、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40°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发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溃破后形成溃疡,造成剧烈的疼痛。
3、绝大多数患儿的疱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脱屑而痊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宝宝不幸中招了,怎么办?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之间的鉴别可能并不会影响临床处理,通常建议一般都按手足口病处理。
二者都是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症状较轻的孩子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主要针对发烧或者咽痛等对症用药缓解症状就行。
?发烧:可以采用温水擦浴方法进行物理降温,精神不佳或高热时,给予退热处理,选择合适的退烧药。
?咽痛:
1、口腔内的疱疹会使患儿疼痛,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食用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2、小婴儿可以食用温凉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等;
3、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水漱口;
4、如果咽痛严重,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缓解咽痛的药物。
这4种情况,要尽快就医
手足口病极可能引发并发症,所以识别重症病例十分重要。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需及时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39℃超过24小时,且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状态不佳:精神萎靡(即使体温恢复正常)、嗜睡、拒食、烦躁,无力等;
3、咽痛明显:喝不下水也吃不了东西,导致脱水严重(眼窝深陷,嘴唇干裂)。
4、呕吐、肢体抖动、站立或坐立不稳、面色苍白等。
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预防方法类似。
1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大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2
消毒
孩子的餐具、玩具要消毒;记得开窗通风;勤晒被褥。
3
注意隔离
流行期间尽量少让宝宝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
4
提高宝宝免疫力
有研究表明,宝宝刚出生时,母乳中富含的免疫球蛋白可供宝宝形成免疫抗体,但6个月后,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此时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更容易受病毒侵扰。
让宝宝摄入足量的免疫球蛋白,帮助宝宝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形成对细菌和病毒强大的抵抗力,才能让宝宝真正抵抗细菌和病毒,安全远离“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困扰。
5
接种疫苗
疱疹性咽颊炎没有疫苗。
手足口可以接种二类疫苗EV71疫苗,对肠道病毒71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90%以上,6个月至5岁的孩子可以选择接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