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疫苗介绍

2019-4-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什么是第一类疫苗?

第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提供,公民应当依照规定受种的疫苗。

目前第一类疫苗主要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腮)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注意事项:

、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及时带孩子进行预防接种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3、国家实行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请妥善保管儿童预防接种证。、我省实行接种前规范告知制度,请家长配合接种医生询问,如实反映儿童近期健康状况。

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由于这一疫苗是由两位法国学者卡迈尔与介兰发明的,为了纪念发明者,将这一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

疫苗简称:卡介苗

疫苗全称: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预防疾病类型:结核病

接种程序:

一般规定在宝宝出生小时内接种一剂(目前部分地区是在月龄时接种)

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的宝宝。

●患有湿疹或其他皮肤病的宝宝。

●患有免疫缺陷症的宝宝。

常见的不良反应:

●宝宝接种卡介苗后—6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以及小溃疡都是正常反应,注意保护局部创口不受感染。如果出现其他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卡介苗被誉为“宝宝出生第一针”,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而且是很安全的,但是它的局部反应过程比较特殊,有很多麻麻不甚了解,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接下来就罗列几个问题,可以消除大家对卡介苗的一些疑虑。

为什么要接种卡介苗?

  预防重于治疗,接种卡介苗可以使人体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力,以预防结核病(俗称肺痨)。婴幼儿的抵抗力最弱,若受到了结核菌的感染,容易发生急性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而危及生命,因此每一个婴儿都一定要接种卡介苗。

婴儿出生后什么时候可以接种卡介苗?

  正常出生,体重在00克以上的婴儿,出生小时以后,就可以接种卡介苗,最迟应该在周岁前完成接种。若超过3月龄的宝宝接种卡介苗,必须先做PPD试验都才能接种。

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泡或溃烂要如何照护?

  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但局部要保持清洁,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如有脓液流出,可用无菌纱布或棉花拭净,不要挤压,平均约-3个月自然会愈合结痂,痂皮要等它自然脱落,不可提早把它抠去。接种部位结的疤通常称为“卡巴”哦不对,是“卡疤”,一般来说,出现卡疤,是卡介苗免疫成功的标志。

接种卡介苗后,引起淋巴腺肿大,应该怎么办?

  宝宝接种后,在同侧腋窝偶尔会有淋巴腺稍肿大的现象,并不要紧,它会自行消失。淋巴腺肿大,多在左侧腋下,但偶尔也有在锁骨下或颈部发生;一般可以在发生部位皮下触摸得到可移动性的肿大淋巴腺;如果已经化脓时,则会与皮肤相连,有时局部会有化脓白点出现。发生淋巴腺肿大的主要原因是与个人体质有关,接种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此外与接种疫苗的种类或接种太深,如接种在皮下,也有关系。在接种卡介苗三个月内有淋巴腺肿大,可以继续观察;如果在三个月后仍然还有肿大,请到结核病防治所就诊,医生会根据需要给予用药,服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并不需要用外科手术治疗。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每个麻麻的怀里,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宝宝。”哦对,其实这句名言是我说的。

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即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处理后而制成。乙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因此乙肝疫苗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把保护伞。预防一般至少可持续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疫苗简称:乙肝疫苗

疫苗全称: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疾病类型:乙型肝炎

接种程序:●宝宝出生后小时内接种第剂,在宝宝月龄时接种第剂,在宝宝6月龄时接种第3剂。

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对疫苗中的成分过敏的宝宝以及过去接种乙肝疫苗出现过敏反应的宝宝。●正在发热或正处于疾病急性气的宝宝应当推迟接种。

常见的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瘙痒、皮疹、荨麻疹,以及注射部位暂时的疼痛、红肿。

●全身反应:发热、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关节肌肉酸痛。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关于乙肝疫苗的一些事情: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简称乙肝)引发的肝脏炎症。某些肝炎病例急性发作期过后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后果,其中大部分是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并发症所致(如肝硬化和肝癌)。因此,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生,而阻断了乙肝,也就阻断了大部分肝癌的发生,也就是说,接种乙肝疫苗预防肝癌。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多万乙肝病人。在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血液、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中,有高达0%的乙肝病毒感染是经母婴传播造成的,并且孩子感染病毒的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概率会越高。因此,给乙肝母亲分娩的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阻断母婴传播的方法。

罗列几个关于乙肝疫苗的误区:

前段时间碰到一位0多岁的妇女前来要求接种乙肝疫苗,问了一下,原来是要到饭店里打工,怕传染。

乙肝是一种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同。在外平常的接触、就餐是没有可能得乙肝的,只会有可能得肠道传染病,如甲肝。

也曾碰到过一些人前来接种乙肝疫苗,说要照顾家里患肝癌的亲属,或者与乙肝携带者接触后,担心自己得乙肝,由此引起心理问题。

亲,那是肝癌。其实普通接触感染乙肝的可能性很小,作为成年人即使感染也有9成以上把握可以自愈,因为,青少年和成人感染乙肝后多呈隐形感染,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只有%~0%;婴幼儿则相反,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可高达90%。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分界线大约在6岁。为了预防而接种乙肝疫苗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其实有更多的人来询问,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现在检查发现抗体转阴了,就要求再打。

乙肝疫苗的免疫力有两种机制,一种是体液免疫,即通常可以检测的抗体;另一种是细胞免疫,通常无法检测。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即使抗体检查不到,但多数人仍能对乙肝病毒免疫。也就是说,抗体阴性,不代表没有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不需要再接种。

麻麻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生的宝宝一定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亲,那是以前。以前乙肝疫苗的剂量是ug,单独接种ug乙肝疫苗,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在8%-90%左右,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将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提高-0个百分点。而现在,我们免疫规划用的乙肝疫苗剂量已经增加到0ug,可以不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因为有新的证据表明单独接种0ug乙肝疫苗比单独接种ug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更高,但接种0ug乙肝疫苗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没能再进一步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有必要提醒大家: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人血制品,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如果不是收益大过风险,应尽量避免使用。

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系用各型减毒株毒种,接种于猴肾单层上皮细胞上,在3℃增殖,最后收集病毒悬液,经过滤后,加入M氯化镁而制成,亦可用人二倍体细胞进行生产。OPV的剂型,目前主要为二价滴剂,为口服。

疫苗名称:OPV中文全称: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预防疾病类型: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接种程序:●基础免疫:从宝宝月龄起,接种3剂,每剂间隔~6周,第剂采用免费IPV接种,第、3剂为口服滴剂●加强免疫:在宝宝周岁时接种剂

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正在发热或患有急性传染病的宝宝

●腹泻(大便次数超过次/天)的宝宝●患有免疫缺陷症的宝宝以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宝宝●对疫苗中成份过敏的宝宝,如辅料、抗生素等。

常见的不良反应:●局部反应:皮疹●全身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其他:疫苗相关病例(即口服疫苗后患上脊髓灰质炎)

特别注意:

接种疫苗之前,需要先了解接种对象是否有接种禁忌证。

OPV需用37℃以下温水服用,接种前后半小时禁止服用热饮(包括母乳)。

百白破疫苗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合一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是用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3种疾病的联合疫苗。百日咳和白喉是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破伤风是一种通过皮肤外伤感染的疾病。这3种疾病的共同点是,儿童感染后有较高的病死率。百白破疫苗属于一类疫苗。

疫苗简称:百白破疫苗疫苗全称: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预防疾病类型: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

接种程序:

●在宝宝3、、月龄时分别接种剂,共接种3剂,每剂至少间隔8天。●在宝宝8~月龄期间接种一剂。

●在宝宝6周岁时会加强接种一剂白破疫苗。

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患有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宝宝,曾经出现过昏厥现象的宝宝。●正在发热或正处于疾病急性期的宝宝应当推迟接种。●过去接种百白破疫苗时曾出现过敏现象的宝宝。

常见的不良反应:

●可出现发热反应,一般不需处理。当发热反应超过39℃时,应给予物理及药物方法进行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注射部位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全身性反应有不适、疲倦、头疼或全身疼痛等。

以前的百白破疫苗是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如发热、局部疼痛、注射部位有红肿和硬块等不良反应率非常高,接近0%。目前已经广泛使用含3组分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百白破联合疫苗,疫苗一般反应比较少。

当然,目前各位家长还有更好的选择——五联疫苗,集合了百白破疫苗(DPT)、脊灰灭活疫苗(IPV)、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联合疫苗是疫苗的发展方向,百白破疫苗其实就是最早的联合疫苗之一。

用A群脑膜炎奈瑟菌培养液,经提取获得的荚膜多糖抗原,纯化后加入适量乳糖稳定剂冻干制成。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一类疫苗。

疫苗简称:A群流脑疫苗

疫苗全称: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预防疾病类型: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接种程序:

◆基础免疫:在宝宝6~8月龄时接种剂,每剂至少间隔3个月。

◆加强免疫:3周岁时使用A+C流脑疫苗

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过去接种这种疫苗曾经出现过敏反应的宝宝

●患有癫痫以及曾经有过惊厥的宝宝

●患脑部疾病、肾脏病、心脏病以及患有结核病并且处于活动期的宝宝

●患有急性传染病以及正在发热的宝宝

常见的不良反应:

★反应轻微,偶有短暂低热,局部稍有压痛感,可自行缓解

当然,在二类疫苗中,有一种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可以用来替代A群流脑疫苗,可用于3月龄以上婴幼儿,克服了多糖疫苗在岁以下人群低应答、无应答的缺陷,是一种安全性、有效性最高的流脑疫苗。

用麻疹病毒减毒株和风疹病毒减毒株分别接种鸡胚细胞和人二倍体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按比例混合配制,加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宝宝满8月龄就应及时接种。

疫苗简称:麻风疫苗疫苗全称: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

预防疾病类型:麻疹和风疹

接种程序:●在宝宝8月龄时接种剂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患有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宝宝●正在发热的宝宝

常见的不良反应:

●注射后一般无局部反应。在6-0天内,个别人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以及散在皮疹,一般不超过天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还有一些说明:

各位亲,麻风疫苗不是预防麻风病,而是预防麻疹和风疹。作为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手段,从以前接种麻疹疫苗,到现在替换为麻风疫苗,在我做了n年的预防接种工作中,也会明显感觉到麻疹的发病明显减少,近几年更是没有发生过一例麻疹。

国家规定满8月龄应该及时接种第一针麻疹疫苗,满8月龄加强一针。目前,接种的第一针就是麻风疫苗,而加强的第二针是麻腮风疫苗。亲,你记住了吗?

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保护剂冻干制成。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一类疫苗。

疫苗简称:乙脑减毒活疫苗

疫苗全称: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预防疾病类型:流行性乙型脑炎

接种程序:

●8月龄时接种第一剂,周岁再接种一剂,共接种两剂。

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患有急性传染病、活动性结核病、中耳炎、癫痫、心脏、肾脏、肝脏疾病的宝宝、先天体弱和正在发热的宝宝;

◆对疫苗中成分过敏的宝宝;

◆患有免疫缺陷症的宝宝以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宝宝。

常见的不良反应:

●接种后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下于~3天内自行消失;

●接种后~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轻度发热反应一般持续~天后可自行环节,不许处理;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超过8小时者,可给予物理方法或药物对症处理;

●接种疫苗后,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亲们,一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减毒活疫苗存在潜在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脊灰减毒活疫苗有明确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当某种疫苗有灭活疫苗可选时,都是推荐灭活疫苗。

但是我国的乙脑减毒活疫苗以其优异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说服了世卫组织,当之无愧成为是我国疫苗技术的先进案例。

★由于每年的7-9月为乙脑流行期,故很多省份暂停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可以选择二类疫苗中的乙脑灭活疫苗。

疫苗简称:甲肝减毒疫苗

疫苗全程: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预防疾病:甲型病毒性肝炎

接种程序:

接种针次:针次

接种时间:8月龄

接种方式:注射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接种禁忌症:

◆患病毒性肝炎及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病人;

◆患有严重疾病者,原发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者;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进口的甲肝疫苗过敏体质者

◆孕妇和已知对本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

温馨提示:接种疫苗时应使用配置的自毁形注射器,防止交叉感染。

常见不良反应:

◆发热、红肿、疲倦、疼痛、头痛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ppq.com/nbyf/9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