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注意预防
2018-2-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
了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有嘴巴疼、拒食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和感冒一样,手足口病也是自限性疾病,多数孩子一周左右自愈;但也有少数孩子患手足口后会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孩子的病情发展迅速,可能会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尚无特效疗法。
在临床上,医生们习惯把手足口病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类。
轻症手足口病占绝大多数。
手足口病的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嘴巴痛、拒食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发的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较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通常1周左右症状完全消失,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轻症手足口病不需要住院,也不会留下后遗症。
重症手足口病则伴有严重并发症,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并积极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的宝宝)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有些重症手足口病即使经过医护人员积极抢救,仍难以挽回孩子的生命,即便存活,仍可留有后遗症。
但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积极处理,那挽回孩子生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建议与儿科医生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及时就医
因为手足口病的特殊性,我们建议孩子患病后与您的儿科医生联系,儿科医生在仔细问诊后会建议您在家医院进行治疗。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提示有危重症可能,请及时就医。
孩子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者嗜睡
频繁惊跳或肢体抖动
肢体无力、瘫痪
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四肢冰凉、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
呼吸困难、频率明显加快或减慢,呼吸变浅、节律不规则等
高热(体温大于39℃)持续不退超过4小时,即使服用退热药并做好物理降温,仍效果欠佳
此外年龄小于3岁的孩子,由于病情容易变化,如果出现流口水、不愿进食、手足及臀部皮疹等情况,也请及时就医。
3
家庭护理
首先需要隔离,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合,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清淡,多喝温水,做好孩子的口腔护理
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日常生活物品需消毒
同时,家长们一定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如下图:
附:退烧,何时最恰当?
医生开了退烧药,会嘱咐一句说“当体温超过38.5℃吃这个药”。可是为什么体温要超过38.5℃才能吃退烧药?那不到38.5℃,又不能吃药,体温能降下来吗?
1.为什么发烧38.5℃以上才能吃退烧药?
发烧大多是感染引起的。人体在致热源(细菌、病毒、真菌等)作用下产生内源性致热物质使体温升高超出了正常范围。
通常把发热分为以下四级: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那么,当体温超过38.5℃,也就是中等及以上发热时,医生才建议吃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等。医生为什么会这么建议呢?
(1)发热是人体对抗入侵病原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尤其对于儿童,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
(2)药物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肠道、损害肝功能等。尤其是孩子,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3)急于降温容易掩盖病情。发热有时候是某些疾病的信号。过早服用退烧药,会延误某些潜在疾病的发现和治疗。
当然,医生是建议发烧38.5℃以上才吃退烧药,并不是说低烧就一定不能吃。如果低烧,而且精神很差、寒战、全身不适时,可以服用退烧药缓解不适症状。
2.不能吃退烧药,体温降能下来吗?
除了吃药,还可以物理降温。
(1)多喝水。
发烧时,皮肤和呼吸会带走更多水分,人体处于缺水状态。多喝水可以加速排泄,辅助散热;高热时,防止因大汗出现身体虚脱。
(2)降低环境温度。
不能开窗,会冻着。(X)
怕冷,被子包裹。(X)
闷热的环境不利于散热,因此,以上常犯的错误往往会加重病情。
(3)温水擦浴。
擦拭的部位:脖子、腋下、肘窝、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这些部位血液循环好,更利于散热。同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4)退热贴。
贴在血管丰富的地方,比如额头、脖子、腹股沟等部位。
总之,体温的高低不是使用退烧药的唯一标准。能用物理降温,就不选择退烧药。但是精神状态差的低烧患者也可以服用退烧药降温,缓解不适症状。
文章来源:健康,百事兴,中国儿科前沿论坛;华医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