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人注意夏季常发的几种传染病来袭

2020-9-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3

控制白斑发展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490.html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食物容易变质腐烂,学生、老人等群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差,难以适应夏季高温环境,往往因贪食、贪饮、贪凉或被蚊虫叮咬而染上传染病。

安乡县疾控专家温馨提醒:夏季传染病来袭,正确预防是关键。以下知识您需牢记:

防止病从口入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些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的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及其他症状的疾病。夏初是肠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有手足口病、甲肝、痢疾、感染性腹泻病、伤寒和副伤寒等。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多发于夏、秋季。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主要症状是持续高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食欲不好、头痛等,胸腹部可有红色疹,肝脾肿大。

甲肝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尿色加深和黄疸。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后感染,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并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惊厥、昏迷、休克。全年发病,夏秋季多见。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夏秋之交都有发病,5-7月是高峰期,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低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皮肤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预防肠道传染病要严把“口”关,做到以下几点: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海鲜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煮透;不喝生水,养成喝开水的习惯;生、熟食品分开烹饪,不吃腐烂变质食物;搞好环境卫生,及早注射疫苗。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急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后引起胃肠道炎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痉挛等胃肠炎症状,以及头痛、发热、寒战、肌肉疼痛等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因腹泻脱水致死。

预防措施:

1

讲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饭前便后以及活动后要洗手,勤换衣,勤洗头,勤洗澡,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

2

重锻炼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注意气候变化,合理安排运动量。

3

常通风

学校、宿舍必须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建议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及宿舍的开窗通风。

4

生活规律

保持生活规律,劳逸结合,睡眠充分,注重衣食细节,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5

接种疫苗

打预防针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积极的手段。

6

及时就医

切莫讳疾忌医,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

7

少到人多处

不到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大型集会。

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

由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病例的持续发生,出入境旅游增加,人口流动性加大,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将持续存在。

随着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伊蚊大军”的规模不断扩大,疫情扩大的风险将不断增加。

登革热由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花脚蚊)叮咬致病。

预防措施

1

居家安装防蚊纱窗及使用蚊帐;

水培植物隔3-5天换水洗根或改为土培,尽量不要用花盆托盘;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涂抹驱避剂防蚊。

2

清理环境垃圾和卫生死角,定期清理积水。

3

有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疟疾

学生放假后外出旅游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到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旅游时应注意防蚊,避免被蚊虫叮咬而感染疟疾。

人类被感染后出现发冷、发烧然后出汗,整个发作过程大概持续6-10小时,常在午后和傍晚,一天可能发作一次,也可能是隔天或隔两天才发作一次。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恶性疟发热通常不规则,病情较重。

随着我国疟疾防控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已鲜有疟疾本地病例报告。但非洲、东南亚等地的输入性病例几乎每年均有发生。

措施

1

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洁工作、居住和生活区域,清除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场所;

2

做好个人防护,居家安装防蚊纱窗及使用蚊帐;外出穿长袖衣裤及涂抹驱避剂防蚊。

3

针对重点人群(境外务工归国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要进入疟疾高发地区旅游、工作,特别是夜间工作和野外露宿的人员,可服用抗疟药进行预防,但不提倡长时间服用(三个月以上)。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后可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后遗症重,一般只能对症治疗暂无特效治疗药。

本病经蚊虫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南亚地区,被乙脑病毒感染的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发病高峰为夏、秋两季。

预防措施

防蚊和灭蚊是预防乙脑重要措施,家居环境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用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应消灭蚊虫孳生地(消除积水和垃圾堆积),农村地区重点做好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等场所的灭蚊工作,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防止被蚊虫叮咬;

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最直接、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乙脑疫苗已被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范围内,到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均可接种。

●大部分00后都听不懂的安乡话,这些你还会讲几句?

●奔走相告!从今天开始安乡可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ppq.com/nbbfz/10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