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未知
2017-8-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庄子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躯体,若宝藏般,而打开这宝藏的一把把钥匙便是小编接下来要介绍的大伙并不熟悉的体表标志。
在人体表面,常有骨或肌的某些部分形成的隆起或凹陷,可看到或摸到的,称为体表标志。临床上常利用这些标志作为确定深部器官的位置,判断血管和神经走向。中医可以作为针灸取穴和穿刺定位的依据。今天要介绍的是项背腰部的体表标志,大伙儿准备好get新技能喔!
技能1:既治风寒又治风热的感冒药--大椎穴
无论温阳散寒还是解表清热,都可以用到一个穴位——大椎穴。大椎为督脉之穴,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而手足三阳经,都汇聚到督脉的大椎上,因此大椎又被称为“阳中之阳”,只要给大椎适当的刺激,就可以振奋阳气,祛邪防病,使人精神抖擞。
要想温阳散寒,治疗风寒感冒,可以采取温热的刺激方法,最简便的是擦热——把两手掌心搓热,然后按在脖颈大椎的位置,这个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采用。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艾灸大椎的方法或者用毛巾热敷,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对着大椎连续冲五六分钟。以上方法都是对大椎进行温热刺激,温补大椎之阳,也就温补了一身之阳,阳气充足,则可驱寒外出,症状自然缓解。
解表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可以改为刺血拔罐。刺血拔罐属于清泻的方法,可以清泻阳邪,相对于擦热、温灸这些缓和、温补的刺激方式,属于强刺激。
大椎
快速取穴:坐位,在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即为第七颈椎,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本穴,按压有酸胀感。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
技能2:骶管麻醉之骶角
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下,弯头曲膝曲髋,后弓腰骶部,使身体呈“C”型,沿腰部棘突向尾部触压,有一凹陷感,为S4S5椎板未融合形成的生理性缺陷,即骶管裂孔。皮肤消毒辅洞巾,先用2%利多卡因在骶管裂孔处做一个皮丘,穿刺针与皮肤呈60°角针尖向上刺入,有一种“落空”后,回吸无回血,注药无阻力,即穿刺成功。注入所配制的药液15~20ml(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2针剂2mg,2%利多卡因4ml,生理盐水5ml为基础方,急性期加氟美松针5mg,慢性可酌加强的松龙50mg,三磷酸腺苷20mg),注射后取俯卧位,臂高胸低位以利于药物向腰部浸透扩散吸收。隔4~6天治疗1次。
技能3:尾骨有存在的意义吗之尾骨
尾骨:一般人不会想到,尾骨是保护脊柱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脊柱连接了人的躯干骨,最上面的脊椎直入颅骨与大脑相连。如果没有尾骨,那么人们摔跤且臀部先着地,很容易将振动传导至大脑,对脑组织造成伤害,于是尾骨的作用就显示出来。尾骨与脊柱底部的骶椎有一段距离,这段空隙就是缓冲,保护脊椎不会直接碰触地面。即使是自己感觉尾骨“有点长”的人,由于人体的这个部分已经退化得比较完全了,基本看不出来,因此不必多此一举再去掉它。
技能4:腰肌劳损之竖脊肌
竖脊肌是腰背痛患者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一块肌肉,因其在背部往往比较明显,手往下方触诊容易摸到,因此,它也是我們臨床上腰背痛患者中处理最多的一块肌肉。那么它为什么那么容易损伤呢?这就得从它的解剖以及功能来谈起了。
竖脊肌又叫骶棘肌,是位于腰椎旁的一组肌肉,从内向外依次为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其主要功能是伸展躯干,如果竖脊肌出现功能障碍,无论是痉挛或者张力增高,都容易使患者出现腰痛症状。究其易受损的原因,是因为竖脊肌的静态作用在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运动中的维持姿势和动态活动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人处于正常站立姿势时,竖脊肌其实很少是发生活动的,脊柱通过关节和软组织获得平衡。约75%的正常人重力线通过第四腰椎前方。竖脊肌短暂持续作用或间断活动避免脊柱下降从而获得躯体平衡。但是一些人的重力线在腰椎后方,此时,就需要腹肌收缩而避免脊柱后伸。
头或上肢向前活动时,下方竖脊肌活动增加。负重时,竖脊肌活动也相应增加,并与负重量和负荷在身体的位置相关。这些动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一些动作,每次我们做这些动作,我们的竖脊肌都在运动。
当重心向一侧偏移时,如一侧手握重物,对侧竖脊肌易收缩则以防止躯干侧屈。这也是我们背单肩包不仅会颈肩痛,也会腰痛的原因。
坐立时竖脊肌活动和体位有关。有靠背和没靠背,靠背的的倾斜角度都会使竖脊肌活动发生变化。
脊柱向前屈曲时,竖脊肌活动增加,并和屈曲角度有关。如果增加负荷,竖脊肌活动的增加量和负荷的体积成比例增加。
很多竖脊肌收缩发生在躯干由屈曲位后伸时。这时竖脊肌发生向心收缩,而由于我们经常弯腰工作的原因,竖脊肌过度收缩就属于正常了,经常弯腰工作是一项不好的工作方式已经被验证出来,这不仅会影响竖脊肌,也会影响椎间盘。
长期坐姿的人会发生骨盆前倾,这不仅和臀肌无力,腰大肌紧张有关,而且还和紧张的竖脊肌有关,由于竖脊肌附着在髂后上棘和髂嵴,所以其具有使骨盆前倾的能力,针对骨盆前倾病人,要对其竖脊肌进行处理。
竖脊肌可使躯干由直立姿势后伸,但一旦重力线发生偏移时则由重力控制躯干运动,而竖脊肌停止收缩。如果力矩过大或过小,竖脊肌会再次发生作用。
同侧肌肉收缩可使躯干可使躯干由直立姿势向侧方弯曲,如果重心偏移,重力发挥作用,对侧肌肉将会控制其运动。
另外竖脊肌收缩时,脊柱承受着纵向应力而增加椎间盘内压力。肌肉活动增加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有关。精神压力大和紧张的人较安静时肌肉活动增加,因此,这些人的椎间盘压力也较高。
竖脊肌在生活中太多太多的运动能用的到了,过度的收缩很容易使竖脊肌紧张,这也就是竖脊肌为何容易紧张的原因。
技能5:你的肩胛骨骨位置对不对之肩胛骨
肩关节扮演着连接上肢和躯干一个重要角色,这是关节位置和环绕关节周围的肌肉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肩关节活动的过程中,肩胛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为它可以将所有会影响肩关节动作的结构连接在了一起。肩胛骨若在正常位置发生不平衡的现象,会损害到所有作用在肩胛骨上的肌肉功能,特别是使肩胛骨旋转地肌群,将无法在此情况下有最佳的运作。肩胛骨的动态稳定,需要肌肉动作相互协调和适当时机的肌肉启动,肌肉功能若有缺陷则会导致肩胛骨位置不当,则会损害到肩关节。
肩胛骨之所以能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主要是由肩胛骨和胸壁交界处形成的动作然后再结合着肩关节的活动执行需要完成的动作。
肩胛骨必须产生大范围的动作,但是在适当平衡下,肩胛骨和胸廓则维持着一定程度的相互靠近的位置。肩胛骨相对于胸腔的各种动作问题(肩胛胸廓运动异常)可能有很多异常模式。
肩胛骨上面附着着16块肌肉,而由于我们的日常行为姿势导致着我们的圆肩驼背形态,使我们的胸小肌等下回旋肌肉很容易紧张且容易外展,而经常提肩却容易使我们的斜方肌、肩胛提肌紧张,所以日常的行为习惯很容易使肩胛骨移位。
对于评价肩胛骨的位置是否发生位移需要从五个方面来看:
1、肩胛骨平面与水平面呈30——35度
2、站立时肩胛骨上平第二胸椎,下平第七胸椎,而趴着时,上角平第一胸椎,下角平第六胸椎
3、肩胛骨上角应和肩峰处于一个水平面
4、当肩关节完全外展时,其肩胛骨下角应该处于腋中线。这个能判断出肩胛骨下回旋肌的紧张程度。
5、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椎的距离为患者本人的3—4指。
很多时候,我们去评定患者的肩胛骨位置会发现,很多人的肩胛骨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一不会出现疼痛,而不会出现活动受限,但他们的肩胛骨位置正确吗?这是一种代偿周期,而肩胛骨是否移位更好的证明应该是双侧对比肩胛骨位置,如果双侧对称,则可能表示患者可能正常。如果一侧符合标准,而另一侧有位移,则可能出现异常。
肩胛骨的位置评定对我们诊断肩关节疼痛和活动是否受限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如果能把肩胛骨的位置变化方向确定后,就能针对使肩胛骨产生位移的肌肉进行处理,这样,我们就可以精确诊断了。
而我们常见的翼状肩,会表现为当肩关节向前推东西或做摸背动作时,肩胛骨内侧突出的一种现象。
负责将肩胛骨固定在胸廓的前锯肌出现肌肉无力,是肩胛骨内侧缘突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斜方肌无力也是使肩胛骨相对胸廓出现突出,造成肩胛骨内下侧翼状突起。针对这些症状所作的运动治疗,目标是改善肩胛骨的稳定度,并集中运动加强斜方肌与前锯肌,使肩胛骨更贴近胸廓。
附:肩胛骨运动的主动肌:
肩胛骨上提:斜方肌上部肌束、小菱形肌、大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骨下降:斜方肌下部肌束、前锯肌下部肌束、胸小肌和锁骨下肌。
前伸:前锯肌和胸小肌
后缩:斜方肌中部肌束和大、小菱形肌。
上回旋:前锯肌下部肌束和斜方肌上、下部肌束。
下回旋:菱形肌、肩胛提肌和胸小肌
技能6:腰椎穿刺之髂嵴
髂嵴是髂骨翼的上缘,其前端的突起称髂前上棘,其后端的突起称髂后上棘,左右髂嵴的最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
腰椎穿刺术(lumbarpuncture)是神经科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简便易行,亦比较安全;但如适应症掌握不当,轻者可加重原有病情,重者甚至危及病员安全。
1穿刺方法
腰椎穿刺术图册(7)通常取弯腰侧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为主)椎间隙穿刺。局部常规消毒及麻醉后,戴橡皮手套,用20号穿刺针(小儿用21-22号)沿棘突方向缓慢刺入,进针过程中针尖遇到骨质时,应将针退至皮下待纠正角度后再进行穿刺。成人进针约4-6cm(小儿约3-4cm)时,即可穿破硬脊膜而达蛛网膜下腔,抽出针芯流出脑脊液,测压和缓慢放液后(不超过2-3ml),再放入针芯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稍加压止血,敷以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术后平卧4-6小时。若初压超过2.94kPa(mm水柱)时则不宜放液,仅取测压管内的脑脊液送细胞计数及蛋白定量即可。
1.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挽住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与盖洞贴,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逐层作局部浸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0.69-1.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试验。即在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然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则为梗阻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压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颅内压增高者,禁作此试验。
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操作法留标本。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后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难则平卧)4-6h,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腰椎穿刺术图册(3)腰椎穿刺术图册(3)
2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
2.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用于诊断脑膜白血病,并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脑膜白血病。
4.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
5.椎管内给药。
3禁忌症
1.可疑颅高压、脑疝。2.可疑颅内占位病变。3.休克等危重病人。4.穿刺部位有炎症。5.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如血友病患者等。
技能7:揭秘腰窝之髂后上棘
近日,微博里狂掀“腰窝崇拜症”,谁有所谓的“腰窝”便引来一阵惊呼与羡慕,因有传言称此种腰窝仅有3%的美女拥有,谁不艳羡那仅有的“3%”?对于腰窝的传言还不只于此,还有称有腰窝之人有“肾亏”之病症……
麦凯斯菱,俗称“腰窝”,在美术界又称“圣涡”,是理想的人体模特的标志之一。是背后腰间的两个凹下去的窝,是臀部骶椎骨上方和腰椎连接处的两侧。只有胖瘦均匀、体形匀称的年轻女性才可能有,据说这只占所有女性的百分之三。
关于腰窝的神奇传说之一:只有3%的美女有
最近在微博流行一个关于“腰窝”的危言耸听的说法只有胖瘦均匀、体形匀称的年轻女性才可能有,这只占所有女性的3%。它就是女性身体的美丽之眼……于是,腰窝被贴上了“美女”标签,没有的人纷纷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但真的是这样吗?
他们说,美女才有腰窝,舒淇李宇春都有……
,其实并不是美女才有腰窝,不那么漂亮的女人也可能有。
关于腰窝的神奇传说之二: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肾虚
民间还流传了一种关于腰窝的说法,认为有腰窝其实是人“肾虚”的表现。因为在中医上,称腰窝为“腰眼”,是指一经外奇穴(不在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之中),其认为常搓腰眼可以强肾壮腰,可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于是,便有了这里“凹陷”如酒窝状的话,便说明“肾不怎么样”。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揭秘真相:腰窝大多是无害的骶凹,与美丽和健康都无关
腰窝,它结构术语叫做“骶凹”,其深面就是髂后上棘,两侧骶凹的连线通过第2骶椎的棘突。有超过2%的婴儿会有,很少人的骶凹预示着脊柱裂或骶骨、脊髓有潜在的异常,需要做检查排除异常。但是大多数是没有害处的,不需要任何治疗。
谣言粉碎:有腰窝的人大多是因为遗传因素,当然不只是“美女”才会有,各种男女都可能具有;
腰窝很少是病理性的,所以有腰窝并不能判断其人“肾亏”。
技能7:颈椎病的罪魁祸首之斜方肌
斜方肌是颈肩部浅层肌肉,位于皮下,呈三角形扁状肌肉。两块斜方肌从脊椎和头骨底部,经过背部和肩部连接到肩胛骨和锁骨,由于两者共同形成一个称为斜方型的四边形,其名称及来自于此。
斜方肌起于枕外隆凸和枕骨上颈线内三分之一段、颈韧带、第七颈椎棘突、所有胸椎棘突和相应的棘上韧带。上束纤维向外和侧方延续,止于锁骨的外侧三分之一后缘;其功能为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下束的纤维向上和侧方走行。在肩胛附近聚合成一个腱膜,在肩胛冈内侧的三角滑面可以滑动,止于其尖端的一个结节;其功能为下压肩胛骨。中束纤维水平走行,止于肩峰内侧缘,肩胛冈后缘的上唇;其功能为内收肩胛骨。
特点:
1、面积大:它是覆盖在肩颈部和颈背部面积最大,位置最浅的肌肉。
2、易受损:由于斜方肌在颈部屈曲时半径是最大的,因而浅筋膜很容易损伤,大部分人都存在斜方肌损伤的问题。
3、易治疗:斜方肌位于皮下,位置比较表浅,容易通过手法松解斜方肌的筋膜,缓解其症状。
斜方肌损伤的原因:
1、急性损伤可由颈椎一过性的过度伸展、屈曲导致,如急刹车导致的挥鞭式损伤,交通事故中的碰撞;另外落枕的患者经常有斜方肌的急性损伤。
2、慢性损伤的起病缓慢,由长期的肩扛重物,伏案工作等使斜方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
斜方肌损伤的相关症状:
头颈部、颈背部出现酸痛或沉紧等不适感,可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等症状;颈部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尤其不能向健侧弯曲。严重者,低头、耸肩和旋颈等活动均有障碍。
技能8:引体向上功不可没之背阔肌
背阔肌锻炼方法,用哑铃、引体向上怎么训练背阔肌
背阔肌是健美爱好者重点训练的部位之一。
它的发达程度对健美关系甚大。换句话说,背阔肌丰厚发达时,整个背部看上去才呈现出“V”字型。发达背阔肌及斜方肌、大圆肌、小圆肌、菱形肌、冈下肌、等背部肌群的训练方法很多。
其中引体向上是人们普遍采用颇有效果的一种训练方法。引体向上的动作过程十分简单,双手宽握单杠,两臂伸直,身体悬垂,腰背部以下放松,两小腿伸直或交叉。然后在吸气同时,用背阔肌的收缩力屈臂引体向上,至下颚(下巴颏儿)超过横杠或颈后贴近横杠止。稍停后,边吸气边用背阔肌的力量控制慢慢下降,直到复原。下颏超过横杠,这个动作叫“胸前引体向上”。颈后贴近横杠,也称“颈后引体向上”。
还有一种引体向上,是将特制的横梁挂在横杠上,双手握住架下的横梁,做引体向上。这个动作叫“平行握引体向上”。一般来说,如果一次引体向上超过15个,可尝试着用皮带或绳束系上重物或杠铃片来练。有人喜欢把重物挂在腰上,也有人习惯系在脚踝处。不过有两点需要提醒您,一是重量要合适;二是注意安全。
其他训练动作有:
坐式下拉吊棍
杠铃俯立划船
颈后宽握引体向上:锻炼背阔肌和肩部肌群
俯身划船:增加背阔肌厚度
宽握下拉:让背部肌肉成倒三角
史密斯机俯身划船:增加背阔肌厚度
T杠俯身划船:增加背阔肌厚度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啦,小编真心希望能帮助各位盆友们get到需要的技能,一起对生命负责!